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這個問題好大好深哪~不過問題描述中提到的三道(道家的道,-的道和科學之道)觸動了我的大腦~一堆信息頓時像洪水般洶涌而出~大家駐好堤壩,聽我慢慢道來~沒有耐心的童鞋可以直接看黑體部分~(我只闡述,不評論,大家心里有自己的秤,孰是孰非,自行定論 )---------道家之道清凈無為的分割線--------- 道家的道不僅僅是一個道。老子有老子的“非常道”之道,莊子有莊子的“不稱”之道,二者既有同也有異。(避免自己跑題跑到不知所道,這里我只談他們的同,不說他們的異,有興趣探討的童鞋我們可以針對這個另開新的問題。)在老子《道德經》的《道經?二十五章》有一個定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莊子也有類似的定義(當然也有區別),在《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 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 ”(不翻譯,感興趣的自己搜索翻譯去~)老莊所說的“道”,盡管一個說“非常道”,一個說“不稱”,但是他們都道了出來,都稱了出來。他們口中的“道”有五個屬性:1. 客觀,2. 永恒,3. 萬物起始,4. 獨一且沒有屬性,5. 可得不可知前三點都很好理解,第四點——沒有屬性怎么理解?什么是屬性,高矮,胖瘦,大小,長短,生死,禍福,這都是屬性。而道是獨一的,其它的一切都是道的產物,道是沒有并存沒有對立的,如果沒有比較,人是無法描述道的,無法描述則沒有屬性。想像一個人,從出生睜眼起一輩子只能在一個完全封閉的屋子里看到一個杯子,沒有其它任何東西,他可以評價這杯子是美是丑嗎?他可以評價這杯子是大杯子是小杯子嗎?他可以評價這杯子是什么材料嗎?他能知道這是一個杯子嗎?顯然不能。于是老子說:“道這個名稱是我為了描述它勉強冠上的名稱。”雖然這個道不可知,但是因為我們是它的產物,所以順藤摸瓜,在我們內心仍然可以找到這個道。 這就是老莊的“道”,基于這個道,針對先秦的人生和社會問題,他們提出:完美的人生完美的社會就是應當像這個道似的,消除屬性的區分,沒有貴賤,沒有善惡。道家是如何解釋萬物成因的?其實老莊的意思是:不知。但是他們又做了比喻:如母親生子那樣。老子更是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個人的傾向:“道”生出統一,但是有了統一就有了對立,于是就有了二,二者既有對立又有統一,于是就有了交叉的狀態,就是三。于是萬物有三個狀態:正,反,或有正有反,唯獨“道”和他們都不一樣,“道”既沒有正,也沒有反,它沒有屬性。----------之道苦口婆心的分割線--------- -教的道。《圣經?約翰福音?第一章》1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3 萬物是借著他造 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 4 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很多人會疑惑:這道又與神同在,又是神,這道到底是什么?從不同角度解讀圣經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圣經新約希臘原文用的詞是:λ?γο? (logos),有十多種意思。從字面上解讀沒有公認的答案,但是,在-教里,這個“道”有一個很簡單的公認答案:這道就是耶穌,就是-,就是神。-教的體系里,神是一個永恒的存在。神的屬性就是永恒。神的表現是三位一體(圣父,圣子,圣靈),一個存在三個表現。神是有愛的,尤其獨愛祂按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人類,所以為人類創造了這個世界。看著人類墮入歧途,祂親自道成肉身到人世間走一遭,做一回完美人類,做一個榜樣。于是讓人們學習祂的方式去生活,以消除罪惡,可以和神重新和好重修關系。---------科學之道謹言慎行的分割線---------問題描述中提及:另外 關于牛頓的定律,比如說F=AM這個,它只是對世間現象的描述,沒有從任何角度解釋是什么樣的動因形成這個規則的,和本體不在一個哲學層面上。 科學的道是:假說+實證。在科學那里,世上沒有絕對的正確,只有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而評判真偽的標準,不是靠想象,也不是靠邏輯的推演,邏輯推理只是工具,不是依據。依據只有一個:可以重復的實驗。 科學需不需要解釋這個公式背后的動因?需要!但是只在有條件實驗的時候才能解釋。科學暫時解釋不了的于是交給了哲學。而哲學不全是需要實驗的,也不是全部可以實驗的。于是出現了和各種哲學或神學的交叉,如:不可知論、自然神論、-教科學派等……---------總結哥倔強的分割線--------- 總結哥:基于不同的背景和需求,這三個道各有其道。道家的道是抽象的不可知的萬物初始;-教的道是具體的神、耶穌-;科學的道則是可證則解不可則避的謹慎前行的方法。三者作為不同的人類認知,有同有異。請閱者自酌~多謝耐心閱讀~答案 2:
我的理解是:無論是邏各斯,還是阿賴耶識,或者道,起初命名它們的人,想的都是比較樸素和直觀的事情,大意和今天我們理解的宇宙規律的總合差不多。不一樣的是,今天不同文明或者文化下的傳承,導致我們對它們的意義或者闡釋有進一步加工的需求,所以才會去追問道究竟代表著什么。所以在我看來,這類古老的哲學詞匯只是一些話題的引子,它們本身并沒有多少內涵,所有看上去很龐大的內涵,都是我們-的結果。我們現在發展了多少知識,就能-到多少程度。因此,追問道到底是什么,不如去追問今天我們打算怎么去表達道,是做一個app,每天給你一個今天的道,還是做一個Doogle引擎,每天的logo也是換一個道的寫法?還是我們直接去拍一個3d電影,讓道士滿天騎著拂塵飛,到處和西方巫女pk?答案 3:
這是我中西結合的對道德理解。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也把“道”看作宇宙的最高本體。“道”是感官不能把握的“非物”,是先于萬物而存在的精神本體,一切事物都由它產生。他認為天下一切差別都可以泯滅,萬物都可以通而為一。忘“物”忘“我”,“物”“我”不分,與“物”俱化,這就是莊子所謂的“道”的境界,,莊子所追求的絕對自由究竟是什么?《莊子·-》云:“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莊子以列子為喻進行描述: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能“免乎行”,這說明列子是清凈無為的。“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這說明列子并不汲汲追求功利。但是列子還沒有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因為他還“有所待者”,他必須依賴于風才能行走。在莊子看來“有所待者”就不叫自由。他所追求的自由是“無所待”的,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之辯、以游無窮者”,才是莊子幻想之中的無所依待、無所憑借的絕對自由。那么,怎樣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種“無己”、“無功”、“無名”,即不僅不孜孜以求功名利祿,不計毀譽,而且要把一切“功名”視為虛幻。不僅功名是虛幻的,而且要把求把自己的形骸也視為虛幻,不執著有“我”,這樣就可以與“道”同體,達到絕對自由,即“-”的最高境界了。。他達不到超脫現實的目的,便采取了虛靜心神、不牽掛一切的生活態度及“順物自然”,。莊子的生死觀:“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莊子·知北游》)后人如張采民先生所言:“莊子并沒有因此而走上正確的軌道。他的生死觀是以其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抹殺生死的差別,進而取消了人生的真正含義——活要活得有意義,死要死得有價值。可見,“安時處順”并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忘筌·夢碟·莊子的人生哲學》)。-------他恰恰忘了莊子“無為而治”的基礎是 “有神而治“ 漢初“無為而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文化上提倡清靜淡薄,寧靜致遠;二、-上逐步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對處在北方的匈奴采取無作為的防御與“和親”政策;三、經濟上不采取竭澤而漁政策,提倡勤儉節約,輕徭薄賦,以減輕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讓人民有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環境。----這不是我們現在追求的和諧社會嗎?另外莊子的宇宙觀事實上非常連貫,我把z-i-u/question...1. 承認,宇宙母體,道。“通天下一氣耳。”(《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與我不是一個,都是一的一份子。“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這個思想是從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的。“一與言為二”,說一個“一”,已經是兩個了,等于說,我很客觀地告訴你,說個客觀,它已經是主觀了,有這個觀念已經是兩個了;“二與一為三,”告訴你這里只有一個,批駁你不要認為是兩個,這個“一”是對“二”而言,我講了這句話,這一句話講出來中間已經有三個了。同一句話,三個存在。【不際之際,際之際者也】。(《莊子》 知北游)《道》是無邊無際的、存在實有自然體之間的封界。明確,宇宙本體的陰陽運動存于有封的《道》內;明顯,宇宙體無限但有邊界;這就是宇宙體存在的先決條件2.【有封】體 的形成。【夫道,末始有封】。(《莊子》 知北游)道,從開始到終結,自存于【有封】的空間宇宙有一而來,形成無數的多種的【有封】體 (self-sustainable system ),這些SCS彼此相關,比如拿我當一個SCS,我的內臟也是SCS,我和別人SCS也有關系。個個SCS都有道支撐,渴望與道相通。3.每個SCS里面要有陰陽平衡的互動著,【陰陽】易替行為,從開端到終結,自存于一有封《空 虛》---故,一切【易流】必自存于一無窮小或無窮大的【有封】空間之內,稱《渾然一體》。-的自然體空間,【其外如雞子,又似車輪】《太上妙始經》故,大自然與一切自然個體,無限大尺度宇宙體、或無窮小粒子體之內,沒有絕對虛空無物的空間。這就是【沒有絕對的空間零點】(《反物質》 第65頁;《時間》 第99頁); 這就是,【夫易,廣矣大矣…;致廣大而盡精微】。自然體有封條件下的《陰陽易化》,涵蓋著廣義無窮大的大自然和宇宙本體,與狹義極精細微的粒子體,這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理查德?費曼,在轟動全球的《下面還有很多空間》報告文學里(《量子》 第159頁)描寫了粒子內的空間,是一【無底深淵的空穴】(《反物質》 第65頁);無疑,《量子力學》、《泡利不相容原理》與道家【其小無內】,是古今同曲!-i.baidu/%B2%BB%D...4.所有SCS是由道而來,帶彼此中性,能量守恒定律。切因素都是"互系"(correlative)的。這種情形不象西方的"二元主義"。儒家意義的"偶對"(parity)含喻的是兩物事的聯系,它們各自構成對方的必要條件。從這一意義出發,"陰"總是意味著"成為陽"(becoming-yang),反之也如是。偶對物事聯系的闡釋需要對世界作域境化(contextualization)。在域境化的世界中,在嚴格意義上物事都是互相依賴的。郝大維、安樂哲認為儒家對世界作域境化的闡釋其中包括三點:一個內在的宇宙(im-nent co-os)、概念偶對、傳統為闡釋的域境。ica.org.cn/blog...5.宇宙中千億個SCS呈現網狀關系。【有封】是球面;這就導出,【有封】實有《虛空》的球體,是大自然基態——《道》。基此,《道》,是實存有封《虛空》自然體。【球面】,涵蓋著一切自然體和宇宙本體。這就導出,大自然與宇宙本體自存的先決條件:空虛球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異性流體,-互動,易替返演,總量守恒。【末始有封】,是大自然與宇宙本體萬物自存的《空虛》球體構思模型。6.重要一點,所有的SCS都渴望得道,天人合一。《天道》篇的另一段文字中,莊子又說:“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這一段文字指出明白天地之德,不違背自然之道,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就會得到“天樂”;用平等的態度對待人,順應民心辦事,自然會得老百姓的擁護,就會得到“人樂”。7.宇宙的運行要求有信息的傳遞。宇宙好像是有機的整體。這也是八卦能通過看到一方面的情況推出另外的情況。回到z-i-u/question...原來,這莊子追求的道,就是那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在佛家看來,人身就像其它物質世界一樣“即色即空”,都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永遠處在不斷地生滅變化之中。人身如此,以人身為載體的尊卑榮辱、成敗得失、貧窮財富等更是如此。它們也是因緣和合,相對而相互轉化的,所以虛幻不實,轉瞬即逝,都不具有恒久和終極的價值,而只有清凈的本心,覺悟了的且與本體合一的主體意識才是永恒。這種超越精神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平常所指的清心寡欲,物我兩忘,勘破利害,勘破生死的曠達心態。-----是不是和莊子走到一塊了,原來佛道都是為-到一個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所謂的物我兩忘,原來是我們所謂的“No-Mind”“無心”,是你通過-使思想止息的時候,你經驗到一個心智流的中斷——一個“無心”的間隙。 當這個間隙發生的時候,你便感覺到一種內在的寧靜和和平。這是你感覺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你得道了!這時,你的意識不但沒有喪失,情況正好相反。在這種內在的聯系狀態之下,你會比在頭腦認同狀態下更加機警和覺知。你是全然的臨在。它同時也提升了我們能量塲的波動頻率,它賦予生命給我們的肉體,體會到純意識的狀態了。你在那個狀態中感覺自己的臨在充滿了無比的喜悅和強度。你所有的思考、情感、你的肉體和外在的世界,相較之下變得無足輕重了。不過這是一個無我的狀態,并非自私(有我)的狀態。它把你帶到一個超越過去你所認為的“你的自我”的境界。那個臨在實質上就是你,卻同時又無以名狀地大過于你對于道的解釋,T-e Tao of P-ysics by Fritjof Capra 的描述好像比國人還好He w-o, dwelling in all t-ings,道存有萬有之中Yet is ot-er t-an all t-ings,道與萬有不同W-om all t-ings do not know,萬有卻不認識他W-ose body all t-ings are,道支持萬物W-o controls all t-ings from wit-in-道從本質里控制萬物He is you,but bigger t-an you。道是你,又大于你,因你是按他的形象造的。T-e Immortal.道永不止息創世紀1章,神說“讓我們用自己的形象造人”,原來,我們都有神的形象,心里是個小神,渴望和父神相連。為什么這道就是耶穌 原文:“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譯文:“一陰一陽相互變化叫做道。繼承道的是善,成就道的是性。仁者見道說道是仁,智者見道說道是智,百姓天天用道卻對道茫然無知。”《易經·系辭上傳》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二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成了不解之謎。而且因為道家思想的流行,以至后人對孔子論道所知甚少。 孔子在寫下了上面那段話之后,緊接著又有這樣的話:“陰陽不測謂之神。”可見在孔子看來,道與神乃為一體。在世界歷史中,唯有耶穌,他的身份所表現帶有:-的神性(陽)之上穿上了人性(陰)。-降世為了向世人表明上帝。在-里我們能看到不可見之父神上帝的形像。撒但在人的心中扭曲的表現了上帝的圣德,-來就是為了將這些有關上帝形像的錯誤觀念從人心中徹底的除去。人不能直面榮耀的神性而仍能存活,可是-穿著人性就使人能藉著他而與上帝親近。耶穌是神人共體的上帝之道,他用神性與天相聯,又用人性與人相交,天與地,神與人便在他里面緊密相聯了。 這樣的分析使我們看出孔子這里所說的道與神乃是指著耶穌-而言。答案 4: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就說,如果你在社會化問答網站上面問出來了什么是“道”,那么那個道不是常道,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所以,你知道該怎么辦了吧?答案 5:
道家的道其實非常有意思,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我沒有歷史考據癖,老子怎么想的,老子自有想法)>天道:首先道是”一“,是萬物之始,“宇宙從何而來”:很多對道一知半解的人把”一“理解成”唯一“,我個人認為是不妥的。這里的一應該是指萬物的開端,類似于宇宙的起源和第一推動力。任何一種哲學都必須解釋的第一個問題是”世界從哪里來的?”但是老子對于天文學并沒有高深的造詣,所以這里的天道就以-式的“天地一片混沌”作為萬物的開端。小說里的混元一氣功其實有點“道”理。
世道:陰陽交匯,男女交合,“人類和世界從何而來”:我同意筒子們關于“不要高估或神話古人”的想法。沒有必要把陰陽之道拔高到“黑格爾辯證法”,“計算機二進制”的老祖宗。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是個老得掉牙的人(至少是退休歸隱后),所謂“世事洞悉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老子用“天生慧眼”洞悉“人世”,發現與自然界的潮漲潮落雷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過世外高人畢竟是世外高人,老子沒有落入”正義和邪惡涇渭分明“的圈套,而是用陰陽交融來闡釋人世間的至理。而后人更進一步把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與陰陽學說結合起來,最終成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很多人覺得中醫不靠譜大抵源于此。實際上因為陰陽五行說更接近于現在的“社會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因為人類擁有“自我意識”,很容易陷入“循環論證”,像用嘴巴咬自己尾巴的蛇,本質上是不講求因果論證邏輯或至少是非線性的因果邏輯。
得道:天人合一,熟能生巧,“如何生存發展和完善自我”:既然世界上有道,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就成了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這方面老子的“天人合一”和莊子的“熟能生巧”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熟能生巧”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技能問題,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得道的唯一方式就是“Practice -kes perfect",管你NBA球星也好,目不識丁的屠夫也好,各路詩人作家也好,要想得道就必須勤學苦練。”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核心世界觀,而且道家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給出了融合社會和自然于一體的具體學說:陰陽五行說。作為哲學竟然直接衍生了”占卜“、”中醫“等實用性技能,這是極其罕見的,再不靠譜也要比”巫術“和”魔法“管用得多。我朝太上的河蟹理論雖然是拙劣的模仿秀,但至少也有”金玉其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是”順勢而為,乘風而行,順水而流”,或者套用“pat- of least resistance"的自然分形理論。其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如果天子失道,那么有為者不妨替天行道了。
道理和道德:這是我們草民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普遍的與道相關的詞語。其實兩者與道幾乎沒有關系,在某種程度上,道家之道是”不講道理“的,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道家之道也是”不講道德“的,因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因為漢語的特色,道理其實重在”理“,道德意在”德“,至于前面的”道“幾乎相當于修飾。要不你試一試“你怎么不講理”與“你怎么不講道理”有區別嗎?“這樣做很沒有道德,這樣做很沒有品德”有區別嗎?
規章(Rule)與規律(Law):這是老外在理解道的時候借用得最多的概念。但是好像沒有人把兩者合起來“T-e rule of law",其實我個人覺得把道翻譯成”t-e rule of natural law"是最合適不過的。因為道其實是把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的“天人合一”,所以我相信達爾文的“Evolution”論應該可以稱之為真正得道的西方人士了,
道的死穴:道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怎么還有死穴呢?就像練-罩的人,哪怕你練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也是有死穴的。首先道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正因為道能化身千萬,才能無所不能,所以道是不確定的。這樣最多只能“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道無法傳承、相互交流和發揚光大。其次是道的惰性(Laziness),因為道講求順勢而為,絕圣棄智來明哲保身。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這是有效的,但是缺乏破壞性(Disruptive)。而沒有破壞性就沒有創造性(老外在描述innovation的時候,特別喜歡用Disruptive,經常看Tec-Crunc-的筒子應該懂的)。因此,道適合保全自己,卻不鼓勵創新。河蟹的-適合保證”強勢群體“的既得利益,卻不鼓勵“弱勢群體“自主聲音。
下一篇:哪一個公司的愚人節惡作劇最讓你捧腹?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如何盡可能形成對一事件的全面認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