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你的提法有誤導,應該是“不確定原理”而不是“測不準原理”,英語是uncertainty principle。“測不準”是錯誤理解導致的錯誤翻譯。“測準”和“確定”雖然是近義,但是兩個名字有區別。英語維基的開頭有一個理想實驗,說明這個區別,簡單說就是“同一時刻的物理量”與“同時測量”的區別。我們有辦法測準同一時刻的位置和動量,但是根據不確定原理,我們不可能同時測準,只能通過一系列測量間接完成。不確定原理不是來自技術限制。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能同時確定,這是從量子力學的對易關系推導出的。存在對易關系的物理量都有不確定關系。類比的話,參考魚和熊掌,參考公平與效率,參考知乎的人氣與質量。有許多人質疑這個原理,認為是誤差或統計的原因造成不確定原理。最有力的質疑來自愛因斯坦,他和玻爾有精彩的爭辯。愛提出的最厲害的反駁是EPR佯謬,以證明不確定性與測量行為有關,并迫使玻爾修正自己的看法。但是19-年提出并在之后實現的貝爾實驗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不確定性是物理本質,客觀事實,與測量無關。不確定原理的確會成為技術限制,但是它是許多量子現象的根源,而量子力學的應用你也看到了,因為可以說這個原理也被技術所用。關于測量影響測量結果的問題,請移步z-i-u/question...答案 2:
精確的數學描述是:假定一個信號的總能量為 1,則這個信號和它的傅立葉變換的能量的方差之積不小于1/(16*Pi^2) 。簡單來說不確定性原理,在數學上是可證明的(第一個從數學上證明不確定性原理的物理學家是 E. Kennard)。他根本與測量沒什么關系答案 3:
根據目前已知的測量方法都無法在不干擾目標系統的情況下測量目標的位置與速度,舉個例子,你要使用尺子測量一個目標的位置,尺子本身的引力會干擾目標。如果你改用光來測量,你實際上是在接受目標反射回來的光線來確定位置,那么光本身所攜帶的能量已經干擾目標系統。你越要測量的精準,就需要使用波長更短的光,這意味著更大的能量,同時意味著對目標系統帶來更大的干擾。由以上推論得出對位置的測量越精確,對目標系統的干擾就越大。一旦你的測量工作對目標系統造成了干擾,你就沒辦法進行更精確得動量測量了。所以不確定原理并不是技術限制。答案 4:
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 你把速度測量得越精確,你就只能把位置測量的越不精確.因為不管我們得到多少信息,物理過程的結果不能被無疑地確定.有一個例子: 假如一個光子打在一個籃球上,籃球幾乎不會發生什么,但如果打到的是量子粒子上就肯定會有顯著的效應.再換句話說,量子粒子本身就存在無數的可能的相位,正是因為觀察而使其選擇了其中的一種來展示.答案 5:
“不確定原理”是物質的一種內稟性質,他和測量儀器沒有必然的關聯,盡管儀器本身會產生誤差,但是這種不確定性在宏觀物體中沒有明確的表現出來,因為普朗克常數太小,所以只在微觀世界中產生這種效應,當從微觀向宏觀過度時,因為如此小的普朗克常數,就會把這種不確定性抹掉,而變成了我們眼中所感知的現實世界答案 6:
不是技術限制,也并非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也有人把這個原理看做是量子力學基礎的,但更普遍的觀點是),它可以從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中推導出來。答案 7:
這是客觀存在的矛盾,不是技術限制答案 8:
@陳浩 已經給出了很詳細和很技術的回答了。我曾經在咖啡店和朋友一起推理了這個問題,目的是找到一個更清晰更本質的理由。我推理到的一個答案是,當距離到達一個極小的閾值內,不再存在時間的概念,也就不存在距離、速度等一系列的物理概念了。于是也就無法測量了。當然,這個只是自己的思維樂趣,沒有什么深刻的數學和意義。下一篇:知乎是不是42區的競爭對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面試單位需要四級證書,可我給弄丟了,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