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圍觀不是簡單關注,更不是看客行為,圍觀是要從觀察者的角度審視,讓不合理的現象在圍觀下無法生存。很同意齊潔的觀點:”每個人要先從自己的覺醒做起”。我們首先要有圍觀的良知和勇氣,繼而要有態度地進行審視、最重要的是要在圍觀后有所行動。微博上太多的“意見領袖”,為什么中國現實生活中還沒有形成能影響國家的“精英意見領袖”階層?缺乏行動是最重要的原因。
答案 2:
這個觀點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實際上,我們如何看待圍觀?圍觀,在魯迅時代,圍觀的人被稱為無聊的看客,魯迅說正是因為他們的無聊圍觀,體現了中國人那里的麻木,冷漠和無知。那么現在怎么成了革命的使者,成了改變中國的力量了呢?事情真的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嗎?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其實,人還是那樣的人,改變的是社會環境,我們不得不承認,盡管社會不滿情緒在增長,但社會總歸是在變化的。從54運動學生工人的圍觀,到-時期,群眾--,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人圍觀的良好改變。從無聊的看客,變成了集體的抗爭。后來我們仍然有無奈的圍觀,想想那十年圍觀所謂N類分子的批斗吧,圍觀又變成了一種無知的跟隨。之后,我們害怕了圍觀,怕惹事上身,中國人再成為無奈的看客。再后來,我們學會了網絡這個工具,網絡的隱身性使更多人敢于站出來,直面社會,圍觀再次變成了斗爭式的力量,一次一次的改變著事情的發展方向。所以,這也許就是“網絡改變中國”這一說法的來源?
實際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圍觀性質的改變,并非人發生了改變,而是社會環境發生了改變。每次圍觀變成斗爭的力量,是因為社會矛盾和群眾的不滿積累到了相當的程度,為“忍無可忍,不能再忍”的情況。有人曾經分析過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柏楊的一句話說:“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一個-人是條蟲,三個-人是條龍。”實際上,從另一方面講,也可以相反,因為由于千年歷史的磨難以及儒家內斂,老子無為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精于自保。不愿意當出頭鳥,而當形成一他-時,由于“罰不責眾”的思想做底,許多人才敢于出來斗爭。這就是形成中國人愿意圍觀,并圍觀出效果的原因。如果拿出來個別人,恐怕都是“蟲”。這就是此次鐵路事件以及前面許多公共事件中,有關方面采取各個擊破的原因。
回到正題,圍觀也許可以改變中國,這是歷史已經證明了的,但中國不應該再通過圍觀來改變了,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答案 3:
圍觀只是改變中國的第一步,確切的說只是一個開始,最終的改變是靠行動的,每個人先從自己的覺醒做起,探求真相,保持良知,這個-向來不缺圍觀,而是缺敢于行動的勇氣,總是順應著被代表,缺少自己為自己代表,自己為自己的權利奮力爭取。
答案 4:
圍觀產生輿論的力量,輿論產生監督,有了監督才有民權。
答案 5:
圍觀,讓我想起【戊戌變法】,如果不知道真相的圍觀,得到的又會是什么呢?
下一篇: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如何來保證自己產品的可靠性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google從一部android中可以掙多少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