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國際藝壇上,「錄像藝術」毫無疑問,已以強勢之姿躍登於世界的主流藝術,而各種重要國際雙年展或當代藝術展,皆以「錄像藝術」為主軸。但另一結合新媒體的科技藝術—「聲音藝術」,亦逐漸崛起進而形成重要的趨勢。有監於此,一向以推展當代新媒體、新科技藝術創作發表不遺余力的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國巨基金會共同主辦,由王俊杰、黃文浩二位策展人,和「在地實驗室」共同策畫執行,以「生活替換:聲波頻率」為策展主題,邀請了來自歐美、-等國家十余位,致力於聲音媒體藝術創作之藝術家,提出近21件的作品。作品涵蓋了:「聲音裝置」(Sound Installation)、「聲音視覺」(Audio Visual)、表演類型及「國巨聲音藝術獎」之獲獎作品。 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籌劃「聲音藝術」的展覽。對此,黃才郎館長特別指出:「強調聲音在當代環境中的各種異變狀態,以聲波頻率直接替換的生活形態將是冷峻、權力、俗爛與曖昧自然的綜合體。人們在空間中的生活轉為聲音頻率與視覺的替換,其關系將更為復雜,但也反應了當代人們面對的一項選擇挑戰。」而策展人之一的王俊杰更強調「異響」:「它除了表達聲音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思考(?包含內容與形式)外,同時亦將聲音作為與環境相結合的創造議題。」 「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展出藝術家 「聲音裝置」(Sound Installation)部份: 亞利安達與愛隆 (Alejandra & Aeron)《龐然浮云》(Billowy Mass) 馬克?貝朗斯(Marc Be-rens)《東京之圓》(Tokyo Circle) 保羅?迪馬利尼斯(Paul DE MARINIS)《阿爾—法拉比算盤上飛舞的螢火蟲》(Firefies Alig-t t-e Abacus of Al-Farabi) 愛德恩?范?戴?海爾(Edwin van der HEIDE)《超越擴音器的世界》(A World Beyond t-e Loudspeaker) 克利斯汀娜?庫碧詩(C-ristina KUBISCH)《鳥與樹》(Bird Tree) 「聲音視覺」(Audio Visual)部份: 提娜?法蘭克(Tina FRANK)《華麗箱》(Glambox)2001《Pitbutp》和《Ⅲ》 卡爾?克林姆(Karl KLIEM)《Trioon I》 黑川良一(Ryoic-i KUROKAWA)《散步》(A Few Walks) 史考茲?考根(Skoltz KOLGEN)《Elf2b_alp-a凈化版》(Elf2b_alp-a distilled version) SND《震動病》(Vibration W-ite Finger) 高木正勝(Masakatsu TAKAGI)《繽紛女孩》(Bloomy Girls) 國巨聲音藝術獎(YAGEO Sound Art Prize)部份: 特邀: 楊琮閔(Punkcan)《粉紅噪音偽裝術》(Isolated IIIusion) 首獎: 麥海珊(Anson, Hoi S-an MAK)《火車繪景》(Mapping Trainscape) 優選: 雅尼克?竇比(Yannick DAUBY)《血液》(SANGUINE) 劉佩雯(Pei-Wen LIU )《莿》(Pin) 入選: 江立威(Li Wei CHIANG)《亞達避難所》(Asylu-tad) 李岳凌(Ye-in LEE)《無術盡》(Countless Count) 林信志(Hsin C-i- LIN)《第二號》(NO.2) 姚仲涵(C-ung-Han YAO)《拆火車》(By Train in 5 Mins) 姚大鈞(Dajuin YAO)《風聽臺北》(Wind Listening Taipei) 史帝芬?維提亞羅(Step-en VITIELLO)《後院之犬》(Dogs in t-e Yard) 「異響演出」(B!AS Live) 明和電機(Maywa Denki)《2005河童啟動》(Switc-ed On Kappa 2005) 亞利安達與愛隆 (Alejandra & Aeron)《電腦短波》(S-ort Computer Works) 愛德恩?范?戴?海爾(Edwin van der HEIDE)《雷射聲音表演》(LSP-Laser Sound Perfor-nce) 馬克?貝朗斯(Marc Be-rens)《建筑回憶錄–無題之歌》(Arc-itectural Commentaries and Untitled Songs)
參考資料 王俊杰專輯主編,《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臺北:在地實驗文化公司,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