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金融危機與當年的泰國金融危機并不相同
分類: 外匯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11-08
閱讀 :941
今天的越南與11年前的泰國在基本面上的確有些相似,比如兩國都經歷了數年的高增長、外國資本大量流入、國內建設需求強勁導致經濟過熱等。但二者的情況還是有所區別。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農立夫對《財經》記者表示,他認為現在的越南不會出現貨幣危機。
今年前五個月,越南的貿易赤字雖然達到了2007年GDP的20%,但所幸,同期內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數額基本持平,故不至于收不抵支。這比起1996年時貿易赤字達GDP7%、但FDI僅有GDP1.3%的泰國而言,國際收支的壓力還是小了很多。而且,泰國1996年和1997年的外債水平都達到了GDP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短期外債約占GDP四分之一;但越南2007年底的外債規模約占GDP的30%,仍在安全范圍以內。
更重要的是,1997年的泰銖匯率之所以失陷,很大一個原因是泰國自1993年即開始放開資本賬戶,開放離岸金融業務及允許非居民在泰國商業銀行開立泰銖賬戶,這為國際游資進出泰國大開方便之門。但越南至今仍實行較為嚴格的資本賬戶管制,為越南盾幣值穩定加了一重保障。
但即使越南可免于貨幣危機,其仍面臨國際收支失衡的危險。三大評級機構調低評級,必然打擊投資者信心。若越南宏觀經濟繼續惡化,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資本外逃。且目前的國際經濟環境是,美元似將止跌回升,中金公司日前發布的報告中亦警告國際資本可能開始逆轉方向撤出新興市場,回流發達市場。而越南目前的外匯儲備只有200億美元左右,相當于14周的進口值,恐怕難以抵御資本外逃后的國際收支失衡風險。
目前高達25%以上的通脹率,無疑構成了對越南社會穩定的極大威脅。據報道,今年一季度全國已爆發300多場罷工要求工資上漲,結果很可能是工資-物價的螺旋上升。
通貨膨脹是目前亞洲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但在越南尤甚。高盛分析師梁紅在近日發布的一份對于越南經濟的研究報告中認為,通脹主要原因在于越南自2007年以來過度的貨幣擴張。
2007年,越南的國際資本流入顯著上升。為保持越南盾對美元匯率的穩定,越南央行進行了大量的市場干預,買入美元、賣出越南盾。雖然央行也進行了一定沖銷操作,但還是大幅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同時,越南銀行業迅速擴張,大量合資與外資銀行涌入越南市場,為占取市場份額廣泛提供貸款。
梁紅在報告中稱,越南經濟自2005年已顯示過熱跡象,主要由于服務業迅猛發展的影響,實際產出超出了潛在產出。在強勁的內需推動之下,越南亟需大舉進口機械設備、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亦導致了貿易逆差擴大。
但梁紅認為,越南央行不會采取升值手段來控制通脹。因為越南盾的真實有效匯率并沒有被過度低估,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愿損害越南的出口競爭力。
反通脹顯然已經成為越南政府的首要經濟任務。3月底,越南政府公布了七點反通脹措施,包括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削減政府支出和公共投資項目,能源、糧食等關鍵產品的價格控制和限制大米出口,管理市場物價,促進出口、減少逆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