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初期女角僅十余人,其中文武老生月中桂和青衣紅豆二人最為杰出,花旦大寶玉、大桂、小生九齡雪、碧桃、武陵春等人次之,余有玉如意、老生丹桂、阿凸、清香、大花玉樓燕、筱桂、來春、二花珍珠寶、老生七里香、正旦紫金英、老生梨春、武大花賽寶金等人。
永樂社女班積極參與桃園各種地方活動的演出,例如1915年10月,因奉祝御大典,該班應聘至桃園埔子派出所、小檜溪派出所、新路坑派出所、南嵌派出所、景福宮等地演出;又或者是桃園實業家林國賓等人受賜總督府紳章時,該地紳商舉行的祝賀會等等。
她們還偶而應邀余興演出,巡演臺島各地,有如1916年(大正5年)1月,應基隆富商顏云年之聘,在其宅邸特開的新年宴會上演出兩天;1918年(大正7年)5月,《臺灣日日新報》創立滿二十周年大開紀念祝賀會,在臺北新公園內設置大游覽場,安排永樂社女優演出等等。該班在短短幾年之間,足跡就已遍及北中南各地,并且至遲於創立一年後即進入劇場開演。1916年7月,永樂社女班首次進入臺北「新舞臺」演出,爾後也多次進入此劇場開演。
據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對該班的相關報導,永樂社曾經搬演之劇目計有《捉放曹》、《空城計》、《五雷陣》、《文昭關》、《桑田會》、《李陵碑》、《大嫖院》、《三進宮》、《龍虎斗》、《烏龍院》、《五搖船》、《三娘教子》、《南陽關》、《取滎陽》、《錦堂會》、《捉奸》、《牧羊圖》、《通州奇案》、《蟠桃赴會》等等。
1918年(大正7年),原班主之一簡元魁將部分的永樂社女優如小寶玉、九齡雪、清華桂等帶到臺北建成街,同樣聘請馬長奎給予指導,并加招新女伶老生多情癡、武旦一字金、武老生石中玉、花旦滿城霞、大花朝天鳳等人,成立「鳳舞社」女班,是為永樂社的第一次改組。歷時三年多的表演之後,原戲師馬長奎的逝世使得簡元魁決定再度合并舊永樂社、鳳舞社、大嵙崁(大溪)大雅園等諸班女優改組為「天樂社」女班,改聘趙??⑼跏婪技皹穾熜旖鹪獊斫獭?p> 1923年(大正12年),當班主簡元魁去世後,桃園林登波、簡得祿兩人又募集資金,往上海采購新服,將天樂社重整改名為「詠樂社」,不過僅維持數月便顯露云散之勢,遂又改組為「重興社」。重新組織後的重興社女班,之後又合上海伶人,例如十一歲的白玉鳳等八名女優,陸續在永樂座、臺南大舞臺、基隆新聲館、屏東座等處巡演,而這也是永樂社女班目前可知的最後一次改組。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