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座是位於臺北市當時的商業重心大稻埕迪化街中,原建筑物位於永樂市場北面迪化街四十六巷內,為錦記茶行老板陳天來眾多事業中的一項。現已拆除改建。1923年5月6日開幕,1924年落成啟用之時,劇院設備完全、建筑斑麗,擁有一千兩百個座位,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并且打破「新舞臺」獨占大稻埕戲劇演出市 場的局面。日治時期的「永樂座」舞臺見證了臺灣近代戲劇的發展,包括:流行一時的福州戲與京戲、方興未艾的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臺灣新劇(文化劇)等,特 別是新劇運動幾次重要的演出都選擇在「永樂座」上演。
初期仍有戲班登臺演出連臺本戲或戲曲表演,隨著商業和娛樂型態的改變,後成為日治時期臺灣人「專屬」的電影院。除了演出臺灣電影與話劇,由林獻堂、蔣渭水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也常在那里開大會。1931年有「臺灣孫中山」之稱的抗日先賢蔣渭水過世,其告別式就在永樂座舉行,當日全臺有五千余民眾前來致意。1945年「永樂座」更名「永樂舞臺」,不久後再改為「永樂戲院」,仍作為專供戲劇上演的場地。 1948到1953年間,顧正秋的「顧劇團」在「永樂戲院」長期演出京劇,為戰後京劇在臺灣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顧劇團」在「永樂戲院」(永樂座之易名)演出一千多場,長達五年,是永樂座燦爛輝煌的年代。
1954年起,「永樂戲院」轉為電影放映 和舞臺演出混合經營。1960年「永樂戲院」在舞臺表演沒落與新興電影院的競爭下正式停業。永樂座將商業劇場的經營模式帶入了臺灣社會,隨著時代的轉變,人們的娛樂形態不斷的改變,永樂座也隨著大稻埕的沒落而繁華落盡,終至遺忘在歷史之中。
參考資料
大稻埕主題館,http://.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theater/theater-g3臺灣“梅蘭芳”顧正秋的八個傳,http://.huaxia/tw/sdbd/rw/00135961網路市集(MYMARKET)電子商務交易http://mymarket.moea.gov.tw/eshopexe/frontend/doc/doc02.asp?doc_id=179<第五章、試論臺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臺北市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徐亞湘 邱坤良,〈臺灣近代戲劇/電影發展及其互動關系:以臺北「永樂座」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