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曾經存在的展演空間,或已具有歷史性的紀念建筑。臺灣現代戲劇的展演空間在歷史上可分成為三期,第一期為日治時期,第二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70年代,第三期是1980年代後。前兩期即屬歷史展演空間。日治時期最早興建的劇院是1897年(明治30年)建於臺北的「浪花座」,之後全臺各地皆興建劇院,多數仿日本建筑,多采鏡框式舞臺,提供傳統戲曲、新劇與電影的呈現,較知名劇院的有「榮座」(1902)、「臺灣新舞臺」(1916)等。目前尚在使用歷史展演空間,有中山堂(1936)、西門紅樓(1937)。
戰後至臺灣退出聯合國(1974),政府興建的展演空間是目前大多尚在使用是歷史展演空間,這些建筑外觀大多采仿中國風,內部采用較先進的燈光、音響與懸吊系統,包括藝術教育館(1958)、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1961)、國父紀念館大會堂(1972)、臺中中興堂(1972)等。
為了能夠因應當代的演出要求,尚在使用的歷史展演空間,大多經過內部整修,賦予新的舞臺生命,使得歷史與現代能夠融為一體。例如臺中中山堂成為臺中交響樂團的駐守地,中山堂為臺北藝術節經常使用的場地,社會教育館改建成臺北城市舞臺,西門紅樓成為戲劇與流行音樂的表演場地。
中文關鍵字:戲院 , 紀念建筑 , 鏡框式舞臺
參考資料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戲史》。臺北:銀幕。葉龍彥。2004。《臺灣的老戲院》。臺北:遠足文化。林尚義。2000。《劇場表演空間的架構:以臺灣鄉鎮地區為探討對象》。臺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西門町映畫史〉。紅樓百年特展。http://.redhouse.org.tw/ActiveWebSite/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