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21年6月,上海文明戲班「民興社」來臺公演,臺南麻豆戲院老板劉金福眼見商機,隨即組織臺灣民興社文明戲劇團,仿照上海民興社的演出方式,但僅一個月余即告解散。1923年前後,原為上海民興社解說劇情的吳鴻河,因產生興趣而籌組「臺南黎明新劇團」,自任編導,以偵探劇吸引觀眾,不久劇團因乏人領導而解散。1920年代初的臺灣改良戲,走的是中國文明戲的末流;文明戲在中國最初是受到日本新派劇的影響,具有改良社會的精神,但後來逐步走向庸俗化、商品化,以男女私情與家庭生活瑣事為主要表演內容,一味迎合觀眾口味,演出水準漸趨低落。
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傳統戲劇的演出受日本政策箝制,部分歌仔戲劇團為求生存,改以「新劇團」或「皇民化劇團」的名目,也以「改良戲」為號召另起爐灶。演出時穿著和服或現代服、演唱當時的流行歌、劇情為現代題材,但臺詞跟動作都與歌仔戲相同,日人以「酥胡」(suhu)或「壞把」(fiber)稱之,相較於職業新劇的「純棉」而言,有「不純」或「混充」等貶低之意。雖然如此,這類戲劇在當時廣受民眾歡迎,於臺灣民間的影響力仍甚於新劇。
臺灣的改良戲,雖然從日本、中國間接移植了西方近代戲劇的形式,但以通俗娛樂為取向,劇情通常不脫家庭倫理及復仇義賊兩大主題,并沒有因戲劇形式的翻新而在內容上反映出當時臺灣在殖民統治下的社會生活面貌。改良戲是臺灣新劇萌芽學習階段的產物,雖然藝術成就不高,但至少為往後的戲劇文化奠下了一些基礎。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