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隨上海京班來臺演出漸多,該班遂逐漸延聘來臺上海京班的藝人來班教習,改演近似的京劇。大正10年(1921)之後,隨著連臺本戲的盛行,亦請搭演之留臺京班演員教授《貍貓換太子》、《三國志》等戲。後來純演京劇、於全臺各地戲院巡演時,戲班已轉由葉國道經營。這段時間至該班演出并教戲的來臺上海京班演員有芮桂芳、芮童寶父子、閻鳳霞、閻鳳云姊妹、呂建亭等,福州戲班演員則有德福、一平等。
中日戰爭爆發後,宜人園於各地鄉鎮間還演出了四年。待太平洋戰爭爆發,日人全面嚴格推動皇民化運動後,才在演出後就地解散。
光復後,徐賢福、李榮興、劉石樹等舊伶間相互招集募股而復班。後於民國36年(1947)在臺北公會館(現中山堂)演出時,接受臺灣行政長官陳儀的建議,將班名改為「宜人京班」。光復後十年間,因強調為「國臺語平劇」、「國客語平劇」,故演出皆得到本省及外省觀眾的歡迎,此時亦有多位光復前後來臺的京劇藝人如呂建亭、張慶樓、張君武等搭演。演出劇目除了前述兩出外,尚新排《封神榜》、《西游記》、《楊家將》等連臺本戲。民國40年代末期,受臺語片的沖擊遂大受影響。民國50年(1961),該班於桃園市文化戲院演畢後正式劃下四十年的演出句點。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