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45年(民國34年)8月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廣東宜人園舊伶合股整班成立宜人園,再度於全臺各戲院巡演京劇。1946年7月,於臺北市中山堂演出時,接受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建議,更名為宜人京班。
宜人京班延續戰前臺灣的海派京戲連臺本戲、機關布景、聯彈輪唱、熾熱武打等風格傳統,口白部分則因地制宜,舍正音而使用福佬話、客家話,訴求在地觀眾以增加競爭力,并培養了多批本土京劇人才,舊伶李榮興、徐賢福、劉石樹、孔金雀等,加上新伶李秋蓮、李純蓮、李寶蓮、徐仁光、范月鳳等,以及搭班之外省京戲演員張慶樓、胡延林、李振銀等,共同創造1948-1958年為期10年的演出榮景。
宜人京班為戰後唯一長期在民間巡演的本土京班,同時與外省京班如顧劇團、正義京班等維持良好的競爭、交流關系。隨著整體內臺戲生態的變化及班主李榮興的退股出班,宜人京班終於在1961年2月走入歷史。
宜人京班加上廣東宜人園近半世紀的本土京班演出歷程,顯示該班是觀察京戲在臺灣從移植到內化過程的最佳模型,是本土京班的歷史見證與臺灣京劇身分認同的說明,具有海派京戲在臺的成功移植與適應、本地京戲人才及觀眾的培養等文化意義。
中文關鍵字:京戲 , 廣東宜人園 , 宜人京班 , 本土京班 , 連臺本戲
英文關鍵字Peking Opera , Guangdong Yiren Garden , Yiren Peking Opera Troupe , native Peking opera troupe , liantai benxi.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