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寶藏巖位於水路交接地,因此該地從日據時代以來就是重要的聚落。然而,因為臺灣現代經濟化的迅速變遷,使得該聚落的價值原本的價值消失,而轉變成為退伍榮民,以及其配偶的主要落腳地。這些弱勢族群不但自力造屋,并且互助合作,使得聚落規模大幅擴張,形成了獨特的庶民生活形態。
1980年,寶藏巖開始了乖舛的命運。第一次都市計畫將寶藏巖變更為「中正297永福公園預定地」,使得寶藏巖面臨了違建必須拆遷的事實;但這也同時引起了社會運動者的高度注意,并開啟了保存或拆遷的爭議,以及一連串的社會運動。
歷經漫長的都市政策、學院規劃、民間論述逐步發展共識的同時,寶藏巖自主繁衍摸索了保存的方式,將社區營造成與藝術接軌的型態,比如1998年舉辦「第一屆臺北市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而後於2002年發起「寶藏巖新發現影展」,更於2003年籌畫「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劃」。這些活動,再再證明了寶藏巖的文化價值與意義,以及未來可能的無限可能性。經過了這一連串的努力,終於在2004年經臺北市古蹟審查委員會通過決議,由臺北文化局正式登綠寶藏巖為臺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的歷史建筑。
自此,寶藏巖開始「共生藝術聚落」的推展,主要推展的項目包括「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國際青年會所」、「生態建筑與環境學習」四大方向,并訂於2008年6月方完成整建修復工程始正式啟動全區營運。
而現在的寶藏巖不止是個歷史建筑而已,更經常舉辦不同的藝文活動和影像展,同時地景藝術及回收藝術也在此蓬勃地發展。每到周末,還不定期的舉辦創意市集,讓藝術家能在寶藏巖這樣特別的環境中拍賣自己的藝術或創意作品。寶藏巖已經儼然成為一個特別的藝術聚落。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