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民國30年(西元1941年,昭和16年)臺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設立臺灣演劇協會,限制本省一切固有戲劇之活動。嗣因呂訴上之建議,準其改良,并委任呂氏負責指導。呂氏乃編《城主與水蛙》一劇,先使桃園「同樂春」、石磊村之「錦華軒」、湖口鄉之「慶華春」三班進行排練,民國33年(西元1944年,昭和19年)12月23日在楊梅戲院舉行首次試演,不特內容悉改變為日本故事,即傀儡之裝飾,皆全改為頭留「丁胡」(日本維新前之男人發式),身披「羽織」(日式男用短裙),腰圍「褲子」(日式男用裙子),此次演出極迎合日本當局之法令,特準三班繼續營業。
在皇民化運動時期,張國才是極少數能參與演出的藝人之一,所組劇團「同樂春」,在當時也是最完整的戲班,演師演術精良,班主張國才演技高超,操演斗獅場景,堪稱一絕。除應聘演出之外,又曾自率其團巡演全島,是當時唯一能於戲院內的商業劇場以售票演出的傀儡戲班。民國37年(1948)3月6日,「同樂春」於臺北永樂戲院公演3天,頗受好評。
張國才曾傳技藝予鄰居康樹得,以及侄子江鼎水(阿水,湖口「慶華春」班主)。晚年與「亦宛然掌中劇團」李天祿相交,李天祿的兩個兒子陳錫煌與李傳燦皆曾向張國才習藝,但僅學得祭煞法事而已。民國55年(1966),張國才應臺視之邀於電視臺表演傀儡戲,曾引起相當熱烈的反應。同年12月12日去世,結束其一生光采的舞臺生涯,而其傀儡技藝也塵封故土。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