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當年蘭陵的表演訓練方式是由吳靜吉博士帶入紐約的拉瑪瑪(La Ma Ma E.T.C.)實驗劇場的訓練課程,例如認識自己、聲音肢體上的要求、情感的釋放與想像力的創造等,而創團作之一的《包袱》,就是團員平時練習所驗收的成果,主題是討論男女相遇互愛的阻礙與沖破。
不假口白的「啞劇」(或「動作劇」)《包袱》,整出劇在藍色的燈光下進行,年輕的演員們素顏并著素色運動衫與藍色牛仔褲上臺。一開場在舞臺上躺了幾位男女,燈光幽幽地照著。此時一位女子走進舞臺,兩腳被一個匍匐前進的男子緊緊抓住,她吃力地走出舞臺。接著,一個男子背著另一個男子,從另一邊入場,動作也是沈重而困難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此劇的象徵愛情關系的意味濃厚,而且完全是以演員的肢體,將抽象的概念具像呈現於舞臺上。金士杰在民國六十九年第一屆實驗劇場節目單「寫在蘭陵劇坊演出之前」寫到:「《包袱》就是肢體語言的表演,我們喜歡它的道理在於它的抽象性,放棄口白,也逼使觀眾必須使用想像力。」
王友輝於《新象藝訊》(41期,1980)中發表對《包袱》的劇評〈一出極富想像力的劇〉中,曾就該劇的肢體運動、語言、音樂、燈光、布景等舞臺技術作以下的評論:「在肢體運動上,劇中將平日的肢體訓練加以戲劇化、舞蹈化的安排,為此劇最巧妙且最具創意之處;在語言上,全劇沒有一句對白,只有一些原始的、情緒的吶喊,或許可說以音樂的節奏與旋律代替對白,但仍有部分語言不統一之處;在燈光上,全劇藍到底的燈光是相當實驗性的嘗試,因為藍色燈光下容易讓觀眾感到疲倦、不易集中注意力,但「借力使力」地造就了此劇沈重的氛圍,讓觀眾亦感焦慮與壓力,就劇場效果而言是成功的。……在布景設計上,沒有任何道具,因此演員肢體的象徵性更強。而劇場里,若地板能改為黑色的,演員處在舞臺上的「浮雕」意味將更強烈……。」
總括《包袱》在臺灣劇場史的重要性,除了代表了「蘭陵劇坊」的創團作外,最重要的是開啟了臺灣現代劇場以肢體語言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作品先河。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