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第一屆青年劇展始於1967年4月1日至19日,之後每年大多固定於11、12月間舉行,演出地點多在國立藝術館(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演出單位主要是各大專院校話劇社或設有戲劇相關科系的學校,每次平均有十個左右的學校,各校平均每次演出約二到三場。這些演出多半由學生擔任導演工作,偶爾則是戲劇老師下場導戲、學生實習。剛開始都是北部的學校參加,1970年起推廣至臺中的大專院校,1972年再推廣至高雄,統計約有北部的東吳大學、政治大學、師范大學、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臺灣大學、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市政專校(今中國科技大學)、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淡水工商專校(今真理大學)、輔仁大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中原理工學院、省立臺北護專(今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東南工專(今東南技術學院)等14校,中部的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靜宜文理學院(今靜宜大學)、逢甲工商學院(今逢甲大學)、中興大學文學院,以及南部的高雄師范學院(今高雄師范大學)等。自1976年以後,該劇展便多在上半年舉行,也有些學校把校慶公演、畢業公演或話劇社公演冠上「青年劇展」的名稱。
由李曼瑰所領導的「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和「中國戲劇藝術中心」,每年除了提供青年劇展演出的劇本外,也補助參加劇展演出者的制作經費,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援,并頒發話劇金鼎獎以鼓勵成績優良者。自1967至1973年,共舉辦戲劇訓練班18次,受訓人員、一般青年和大專學生約三百人。在多方的鼓勵與推動下,吸引了許多學校踴躍參加,有時甚至有一校推出兩出多幕劇參加競賽,如1977年第11屆劇展,國立藝專影劇科便分別由日、夜間部推出《風雨故人來》和《父母心》參賽。
青年劇展的演出,都是以中文演出國人自創的劇本。原本設立用意為藉由劇展的舉辦,激勵青年從事編劇的創作,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時培植編劇人才,與提高青年戲劇演出的參與度;然而,實際上參加單位多演出國內劇作家所創作的中文劇本,有些題材已過於陳腐,其中也不乏反共抗俄劇與政治宣傳劇。常被演出的劇本如:《風雨故人來》、《青青草原》(以上為張永祥編?。?、《父母心》、《赤子心》、《錦繡年華》(以上為丁衣編劇)、《翡翠鐲》(許希哲編?。┑?。直到最後幾屆,才逐漸有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新創劇本加入演出。
1975年李曼瑰逝世後,青年劇展逐漸式微,1984年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消失後,青年劇展也跟著停辦。于善祿歸納青年劇展每況愈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演出場地缺乏與檔期緊密,使得所有的設計因陋就簡,難有創新的劇場實驗出現;二、參演單位同質性過高,社會劇團無機會參賽,而這些參加學校也多集中在大臺北地區,每年演出單位都差不多,參加劇展成為學校的例行公事;三、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便進入社會工作,無補於戲劇人才的斷層與流失;四、缺乏新創劇本,仍停留在以對白和表現語言為主的劇本上,表現形式無法突破。青年劇展停辦後,繼之而起的是改由教育部所主辦的全國大專院校話劇比賽。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