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在音樂表現形式上,漢樂呈現了一種宏大的音響與氣勢,所謂「撞萬石之鐘,擊-之鼓,作俳優,舞鄭女」。而班固《東都賦》對當時的樂隊也有這樣的描述:「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鍧、音弦燁煜」。這種對當時音樂的艷麗風格,如同漢賦的華麗豐彩,可見諸于《漢書》等典籍中,如司馬相如即對上林樂府所演出的荊、吳、鄭、衛之聲認為是「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麗靡爛漫于前,靡漫美色于后」。
修海林(1989,頁55)認為,漢代的樂舞戲對包含了宇宙萬物,將歷史、神話、現實人物融為一體,而這些民間藝人來自四方,如漢樂府中即收有邯鄲、江南、淮南、巴渝、臨淮、楚、沛、陳、商、東海等鼓員。在演出規模上更是氣勢磅礡,例如天子大駕,則有黃門前后部鼓吹千乘萬騎,殿堂宴飲也是鐘鼓簫鐃齊鳴。可以說漢樂將人的審美情感引向外部的廣闊世界,在人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中,形成了審美氣勢。(圖1.4-7彩
漢代樂舞(洛陽燒溝14號漢墓樂舞者)-樂俑有4人,一個鼓瑟,一吹排簫,一吹塤,另一俑右手附耳作記歌狀,舞俑2人。
資料來源:《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頁202。
這種將人的審美情感引向外部世界的情形,出現了-的「天人感應」神人相樂的審美意識,例如傅玄在《琵琶賦‧序》中對圓形直頸琵琶(阮咸)的解釋以及在《箏賦‧序》同樣的說法:「&-ellip;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弦柱十二,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存,鼓之則五音發。」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