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69年畢業後,擔任臺中大明中學美術老師,受張曉風之邀,擔任《畫》劇導演。1970年,因受到《畫》劇演出成功的鼓舞,與張曉風、林治平伉儷籌組「基督教藝術團契」,期望集合志同道合的青年,藉由藝術吸引更多人認識宗教信仰的真諦。自1970年開始,便於業余時義務為「基督教藝術團契」導演所有公演劇作,計有:《無比的愛》(1970.12.30-1971.1.1、1971.1.4-8,兼任舞臺燈光設計)、《第五墻》(1971.12.26-1972.1.9)、《武陵人》(1972.12.25-1973.1.7)、《和氏璧》(1974.12.21-1975.1.5)、《第三害》(1975.12.14-1976.1.4)、《嚴子與妻》(1976.12.26-1977.1.5)、《位子》(1978.1.21-2.5)等七出。在「基督教藝術團契」時期,也將工作觸角延伸至電影電視領域,多頭并進:1970年與姚孝玉結婚後,在臺北星期劇院擔任電影《暗室之後》的戲劇指導,再於光啟社擔任電影部導演,拍攝閩南語劇《金十字架》和《孤女的愿望》。1971年進入臺灣電視公司,擔任場務工作,翌年升為現場指導,1975年升為導播,作品有綜藝節目《銀河璇宮》中的短劇單元《小人物狂想曲》、戲劇節目《伐紂》等。1975年春,導演李曼瑰生前最後一部舞臺劇《瑤池仙夢》;年底導演姚一葦劇作《碾玉觀音》。1976年應中國戲劇藝術中心之邀,導演李曼瑰劇作《大漢復興曲》,慶祝李曼瑰七十冥誕。1977年6月,為耕莘實驗劇團導演辛約翰劇作《海葬》及王禎和劇作《望你早歸》,同年并有電視作品《臺視劇場》。1978年應菲律賓華僑藝術團體之邀,擔任《中華魂》歌劇導演。
在電視臺工作期間,曾導過的連續劇如:《秋水長天》、《海角天涯》、《楊貴妃》、《天長地久》、《花落春猶在》(又稱《臺北的天空》)、《一千個春天》、《玉卿嫂》、郭小莊國劇《王魁負桂英》、楊麗花歌仔戲《巡按與大盜》等;其中《秋水長天》一劇獲頒1981年金鐘獎最佳導演獎等五大獎。此外,1982年8月曾接任白先勇舞臺劇作《游園驚夢》的導演工作,其後近十年,未有舞臺劇導演作品,直至1991年5月,為高雄市第十屆文藝季暨慶祝建國八十年活動,導演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劇作《不可兒戲》,1992年再應新象之邀,導演王爾德劇作《溫夫人的扇子》。1995年,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公演,改編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劇作《慾望街車》并擔任導演。1997年升任臺視節目部經理,1999年升任臺視戲劇總監,2001年自臺視退休,與友人合資成立「點子號影視公司」,轉赴上海發展。他在臺灣電視史上有數個「第一」記錄,如:引進單機(ENG)拍攝電視劇、兩岸電視節目直播、赴中、美拍攝連續劇、邀集香港影視人才及鄧麗君、童安格等歌星拍戲等。
王爾德劇作《溫夫人的扇子》。1995年,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公演,改編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劇作《慾望街車》為《慾望街車?臺北篇》,并擔任導演。1997年升任臺視節目部經理,促成中秋夜與上海東方電視臺合作直播「中秋夜、兩岸情」節目,建立兩岸電視節目直播首例。1999年升任臺視戲劇總監,2001年2月自臺視退休,與友人合資成立「點子號影視公司」,轉赴上海發展,重拍《秋水長天》,并將《海角天涯》改編成《千絲萬縷》。他在臺灣電視史上有數個「第一」記錄,如:引進單機(ENG)拍攝電視劇、赴美國、大陸拍攝連續劇、邀集香港影視人才及鄧麗君、童安格等名歌星拍戲等。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