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名。紅樓戲院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門町成都路10號。紅樓本為位於臺北西區西門附近一座紅磚建造的八角形二樓式的洋式建筑,於臺灣日治時代初期所建,屬於日本仿西式洋樓中較早風格的市場建筑。1896年臺北西門外先設立了木造簡單的市場,市場內有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臺灣土產。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非常熱鬧,成為老一輩臺北人記憶里深刻之事。繼而在1908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的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筑物,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是全臺灣第一座示范性的公營市場,服務西門附近的居民。西門市場在臺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可惜西門市場在2000年7月被火燒毀。而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名稱,因為原來稱為「市場八角堂」是西門市場的入口處,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八角堂的墻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1935年臺灣博覽會,八角紅樓也成為會場之一。 臺灣從日本收復後,上海商人投入資金租下紅樓為說書場所,經營說書、對口相聲、以及表演南北雜耍,是為當時聞名的文化場域在1956年改名為「紅樓劇場」,此時它已轉變為越劇演出場地,同時越劇也為紅樓帶來大批的人潮,帶來它歌舞昇平、絢爛的光輝歲月。1963年後,紅樓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民國86年內政部公告紅樓為第三級古蹟,正式定名為西門紅樓。 臺北市政府原規劃為「電影博物館」,民國91年變更規劃為說唱專用劇場,現在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紅樓戲院目前經營方向除了有一樓擁有復合式的餐廳外,還有可供展覽的場所。二樓則為可舉辦諸多文藝活動的場所,在此舉辦的就有已然三屆的讀劇節、各式各樣的記者會和各種的試映會。平日還有許多固定表演檔次,給許多劇團在此售票演出現代戲劇以及傳統戲曲。
參考資料
紅樓戲院網頁 wiki 西門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