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公會堂屬於折衷式建筑,是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設計,建筑式樣采極自由的形式,并具西班牙回教式建筑風格與歐洲古典主義,整體建筑由數個方塊組合而成,建筑本體采鋼筋混凝土,為四層式鋼骨建筑,是當時依現代建筑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無論其耐震、耐火、耐風,其性能均極為優良,門外有三個拱門架起的門廊,車子可以直駛至大門,門廊上的二樓窗臺,作成凸窗,以增加視野的開闊,整體外墻以灰白色的仿假石壁裝飾,簡單大方,顯得厚重而莊嚴,兼具現代藝術之美。內部可容納2,400人,在臺灣規模最大,興建時的規模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居第四位,空間除大集會場(劇場)外,還包括食堂、娛樂堂、里法是、展覽室等,內部壁面以具有防空作用的淺草黃色面磚貼砌,兼具實用與現代。
1945年(民國34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臺灣省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光復後更名為「中山堂」并由臺北市政府接收,內部廳室也改為「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并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例如曾接待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等重要外國貴賓、中美簽訂共同防御條約、中華民國第二、三、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突顯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
民國81年內政部將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民國84年,臺北市文化局提出了中山堂再利用的觀念,維持建物外與老舊設施整修;民國90年成立中山堂管理所,現在臺北市文化局將中山堂規劃兩個定位,一是展演傳統戲劇,長期有臺北國樂團進駐,另外則是中山堂的堡壘廳,是市民論壇的固定場地,另外平時也進行各類型的音樂及戲劇展演等演出,例如「臺北市傳統藝術季」、「臺北電影節」、「兒童藝術節」、「臺北藝術節」等大型藝文活動。中山堂漸漸成為西區藝文展演新據點。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