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始用凈的名目,一般認為是從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宋雜劇、金院本的副凈是以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特徵的喜劇腳色。南戲和北雜劇的凈,一方面繼承副凈的喜劇表演傳統,同時也開始向正劇人物轉化,因而出現了分化的趨勢。它們實際上已包容著這兩種不同表演風格的人物形象:一類是喜劇性的,其中大量的是被批判或被嘲諷的反面人物,表演上帶有濃厚的滑稽調笑成分;正面人物的喜劇色彩則常常表現為性格的幽默和詼諧。除此之外,不少場合還留有副凈的單純插科打諢的痕跡。另一類是正劇性的,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這些人物雖然都由凈扮,但已排除了滑稽調笑的成分,并且開創了運用特殊造形手段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先例。明中葉以後,傳奇作品創造了大批具有獨特性格氣質的人物形象,有的嗚咽叱吒、氣勢磅礡,有的詭譎奸詐、兇殘暴戾,都要求在形象塑造上有鮮明的表現;傳奇作品中還有很多與北雜劇一脈相承、同樣具有獨特氣質的人物如關羽、張飛、包拯、李逵等,原來因受雜劇「一人主唱」形式的限制,只能由正末或外扮演,為了突出其性格氣質的特點,也要求在表演的性格化程度上有所提高。這兩類人物形象推動了凈的表演在前人開創的基礎上進一步分化。到清代中葉崑山腔表演藝術發展的成熟期,凈扮的人物范圍及其藝術特點漸趨穩定,凈、丑明確分工,形成了大面(凈)、二面(副或付)、三面(丑)三個行當。(見《揚州畫舫錄》)
大面的出現標志著凈的正劇化,喜劇性人物則歸入副和丑扮,大面中又有紅面、黑面和白面之分。與崑山腔同時流傳的弋陽諸腔的凈,由於傳奇劇本可以互相改調而歌,在藝術交流中也經歷大致相同的道路,并以黑面形象的獨特創造與崑山腔的凈腳表演相媲美。花部勃興後,特別是京劇形成以後,對凈的表演藝術進行了更多的磨練和提高,扮演人物的范圍不斷擴大,藝術上更為豐富和圓熟,這又引起了凈腳內部各行腳色的新的分化和融合,繁衍出眾多的分支。由於各個劇種的分行方法和習慣不盡相同,因而在具體名目上呈現錯綜復雜的現象,如按扮演人物的身分、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大致可歸納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大支系;二花臉中又有武花臉、油花臉等若干分支。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