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辛亥革命時,為宣揚反清反封建思想,一些愛國藝人編演《文天祥殉國》等劇目,突破了粵劇的創作與藝術形式。後來,「省港班」崛起,又吸收了歌劇、話劇、電影等優點,改良并革新了粵劇。
粵劇音樂唱腔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除梆子,二黃外,還有南音、西皮、木魚等腔調。曲牌有牌子和小曲之分,前者大多吸收自崑曲和弋陽腔,後者包括戲曲的過場音樂、廣東音樂等。伴奏樂器則有高胡、二弦、揚琴等管弦樂器,以及卜魚、高邊鼓、沙鼓、大鈸等打擊樂器。
傳統劇目早期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等所謂「江湖十八本」,為早期演員的「開山戲」。清同治七年,則有《西河會》、《雪重冤》、《雙結緣》等「新江湖十八本」出現,至光緒中葉,又有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秀克武牧羊》等,稱為「大排場十八班」。著名劇目如《帝女花》、《寶蓮燈》、《紫釵記》、《柳毅傳書》……。
在光復之前,臺灣似無粵劇活動的記錄,目前并無資料可考,粵劇於臺灣發展先河是「精忠」、「班超」、「民鋒」、「忠勇」等四個軍中粵劇團。當時政府安頓後,有感軍中缺乏娛樂,於是在政工隊(文宣康樂)作業下,紛紛組成各種康樂隊,而粵劇是其中一支。民國41年(1952),多位愛好粵劇的票友於臺北成立「凱旋業余粵劇團」,旨在「發揚家鄉劇藝、娛以娛人、服務社會」。當時軍中粵劇團退役下來的藝人紛紛加入,最盛時期有伶票數十人,為粵劇在臺灣的初期發展打下基礎。後因人事變遷,至民國73年(1984)復團以前,該團甚少活動。民國45年(1956),香港粵劇青年編劇關子龍應僑委會、軍友社之邀,為慶賀蔣公七十壽誕,於港召集白玉堂、羅家權、陳非儂等粵劇藝人籌組「香港自由粵劇團」至臺演出。隔年(1957),關子龍再率「木蘭閨秀粵劇團」來臺演出,團員皆為女性,仍以勞軍演出為主。民國52年(1963)5月,關子龍成立「紅棉粵劇團」,再度將旅臺之越劇名伶聚集演出,1950年代中後期,由於旅臺粵籍父老仍多,加上政府粵籍官員的支持,可謂「紅棉」的鼎盛期。然而隨著老戲迷的日漸凋零,演出機會漸少,加上團內演員年齡老化又無青年演員繼承,1960年代後「紅棉」漸走下坡。直至1970年代後,僅有「紅棉」與復團之「凱旋」兩個粵劇團在活動。另外,在民國79年(1990)後,尚有來臺定居之粵劇名伶馬師與紅線女之女紅虹(本名馬棣良)所組之「紅虹粵劇團」。
由於粵劇屬地方方言戲曲,流傳表演場所僅局限在廣籍部隊或廣籍眷村小數族群,很難在臺灣本土茁壯,故或因廣籍部隊合并,或因經費考量,軍中或民間劇團因而解體,至1960年代漸漸走向式微。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