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中國安徽合肥西鄉的農村家庭,年青時遭逢太平天國之亂,各地民變蜂起,18歲(1853)時手刄家鄉土豪而被擁為堡寨長,隨後倡議筑堡建寨。1859(咸豐9)年辦理本鄉團練、率鄉勇從軍,屢破捻亂及太平軍。1861(咸豐11)年率500余人歸附李鴻章所統領之淮軍張樹聲部,以千總職率銘字營,并隨李鴻章赴上海與英籍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少校所領之常勝軍并肩對抗太平軍并學習洋式槍炮,在短短的3年內(1864,同治3)即因屢建軍功奉旨補授直隸提督,并隨曾國藩進剿安徽及湖北交界處之捻匪,4年後平定捻亂,晉爵一等男,隨後因病辭官回籍,除了偶爾協助軍務外,在往後的約15年間,多居鄉里休養。1884(光緒10)年清法因越南之爭爆發戰爭,同年劉銘傳以直隸提督晉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之身分抵臺,隨即規畫并督建基隆大沙灣、岸鱗墩、仙洞、社寮、獅球嶺及四腳亭,淡水油車口及中侖,八里坌鴨子尾等炮臺。1885年4月(光緒11年3月)清法戰爭結束後臺灣建省(1885.10,光緒11年9月),劉銘傳於就任首任臺灣巡撫之後,延續并擴大了沈葆楨之治臺理念,展開了一波大規模的近代化措施,內容涵蓋了建省、設防、交通、清賦、撫墾、治安、實業、財務及教育等政策,在實質的工程建設方面,包括:電報、鐵路、軍裝機器、電報學堂、西學堂及近代化炮臺等。從建筑的角度來說,劉銘傳推動興建了一些洋式的建筑,包括電報建設中的「辦理臺灣水陸電報總局」(1892)、鐵路建設中的臺北機關車修理廠及鐵橋、軍裝機器建設中的洋監督宿舍、教育建設中的西學堂(1890),以及於1886(光緒12)年在炮臺監工鮑恩士(Max E. Hecht)協助下新建9座近代化洋式大炮臺,其中8座已知者分別為:基隆社寮炮臺、基隆沙灣炮臺(第一級古蹟)、滬尾油車口新炮臺(第二級古蹟)、旗后大坪山炮臺(在現今高雄壽山,不存)、澎湖湖西大城北炮臺(僅存部分殘蹟,國定古蹟)、澎湖西嶼東炮臺(第一級古蹟)、澎湖西嶼西炮臺(第一級古蹟)及澎湖媽宮金龜頭炮臺(國定古蹟),此外尚修建安平二鯤鯓炮臺(或稱為安平大炮臺,即現今俗稱之「億載金城」,第一級古蹟)一座。西元1891(光緒17)年劉銘傳請辭奉準,隨後返回故里,1895(光緒21)年年底過世,贈太子太保銜,諡壯肅,建專祠并立傳。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