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除此之外,南橫公路的長期封閉,也是造成事件不為人熟知的另一重要原因。雖然如此,布農族抗日行動延續時間之長與日警為鎮壓布農族所投入人力物力之大,亦為臺灣地區住民抗日行動所僅見。而由於布農族居住之區域為臺灣原住民族當中最為高也最為險峻,這層地理環境天然屏障的保護之下,讓布農族成為臺灣最後一個歸順於日本的民族。
布農族抗日的行動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分事件、丹大事件、大關山事件等,故要了解布農族的抗日史,絕對不能單單只看一個事件。丹大事件是發生在大分事件之後。日本人將布農族視為理蕃政策上的眼中釘,因此更加強對布農族領域內的監視及控制。在大分事件後,部分的郡社群及巒社群,到南投一帶交換物資并商討如何和日人長期對抗。
大正六年,丹社群hukhuk社的一名男子遇到警察來進行衛生檢查,因為家里凌亂而被警察大罵一頓,要他馬上清理,在他蹲下來清理的同時,因穿著傳統服飾而露出的臀部,被警察刺了一下,這個布農族人已無法忍受日人的侮辱,發誓要讓日人知道布農族不是好惹的,於是就聯絡部落內的一些人,準備攻占駐在所報仇,并拿回被沒收的槍彈。
一月八日(西元1917年)這一天,數百名丹社群人攻占在Pabulu社附近的水源,將前來打水的日警及隘勇隊殺死或擊傷,花蓮臺東兩地的布農族,包括郡社群的拉荷阿雷,聽到此消息也前來助陣,將電話線割斷,并包圍丹大駐在所,日人孤立在丹大,情勢岌岌可危。
數日後,南投廳長從桃園、新竹、臺中廳緊急調來警備,於集集支廳組成將近五百人的搜索隊前往丹社部落進行鎮壓,封鎖該區,拉荷阿雷也率部眾退入深山,而丹大社、加年端社(kanitovan)及厚庫厚庫社(hukhuk)的族人也紛紛逃走。
日人長驅直入,進入密西可灣(misikowan)以及冬可(tonko)兩社,使布農族不能向外界求援,并且焚燒房屋及糧食,逮捕反抗的布農族人,而丹社群人最後只得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向日人請求和解;一月二十一日丹大社頭目前往駐在所投降,日人沒收布農族所有的槍械,并以修路作為處罰。
此事件讓原本散住在丹大社一帶的族人,被強迫集中於丹大駐在所附近居住,kaitun社則移往到密西可灣山腰處(以便在日人的管理監視范圍內)。而此次事件也使日人意識到東西橫貫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下一篇:中程理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正村卡度部落歷年長老名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