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灣中小企業開活躍於經濟舞臺,是隨著1970年代民營企業成為集團企業而出現。此一時期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也是出口的主要承擔者,更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1966-1991年中小企業的行業結構,除了礦業及土石采取業、水電燃氣業、其他服務業及其他營利事業,家數稍有變動外,各業的家數都呈現成長的態勢,其中1/2以上的家數集中在商業,資本額與技術門檻不高,商店多以此一型態存在。
另外,制造業、其他服務業及其他營利事業比例平均16.15%與13.74%,其中制造業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他服務業及其他營利事業則逐年下降,其他行業如運輸倉儲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與營造業,雖然比重不大,但是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這與大型連鎖零售業與量販店的興起,使中小企業逐漸從商業向其他行業流動有關,惟各業之消長速度與變化并不明顯,中小企業行業結構比例并未有太大的變化。
中小企業的產值,1976年為5,136億元,1986年為2兆564億元,10年間成長率300%。就產值結構而言,以商業部門最為突出,從1976年的占88.48%,1986年占84.94%,隨著經營型態逐漸轉向大型連鎖店之趨勢,呈現下降的現象,但始終維持在80%上下。工業部門的中小企業產值,比例有上升趨勢,其中營造業所占比重平均為47.27%,制造業占31.39%。1976年營造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38.51%,制造業占27.32%,但1976年營造業雇用之員工人數占工業雇用總人數的14.37%,制造業占83.36%,制造業的就業比例高但產值比例低,這與從事勞力密集的制造業之產品附加價值低有關。
1970年代是中小制造業蓬勃發展、臺灣出口擴張時期。制造業中產出貢獻最突出的產業如電機及電器業、成衣業、塑膠及其制品業,在此一時期出口貢獻名列前茅;就資本額而言,1970年代資本額新臺幣100萬以上的中小制造業,具有濃厚的出口傾向,從1972年的55.68%、1976年56.84%,至1983年為75.06%。
此外,藉由外商的技術轉移、擴散及轉包制度的配合,中小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顯著成長,平均每年成長率為15.11%,而平均外銷收入的成長率亦有19.28%,顯示中小企業營業收入的成長皆來自於外銷收入,1980年以後平均外銷收入的成長率為28.49%,說明外銷對於中小企業重要性。
中文關鍵字:臺灣中小企業 , 新興工業化國家 , 勞力密集產業 , 出口導向 , 技術擴散
英文關鍵字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 Taiwan , New industrial country ,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 export-oriented , Technology Diffusion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