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Rokaho舊社居民屬於泰雅族霞喀羅群(Syakaro),原本居住地在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東方,是卡奧干社(Kaogan)及卡拉排群(Karapai)的塔給罕(Taekan)兩社的後裔。以卡奧干(Kaogan)所占比例較高。西元1917年遭到日軍征討,避至泰安鄉馬達拉溪中游。事件過後遷回原居地。但在1924年,又遭到征伐,這次逃難至大安溪支流北坑溪中游山腹,今雪見以北地區。卡奧干的頭目嗚明侯拉(Umin-Xala)建立Rokaho社。地點在北坑溪右岸,海拔1515公尺。1932年時,整個舊社約有半數遷至錦水村砂埔鹿下聚落。1940年後,整個社北移,分居二處,一在鹿場,稱為巴諾夫(Panaxo);另一處在石壁,稱為裘玻斯,這是以小隊群方式的遷徙。其余族人有的回歸原居地,有的去開墾來比溪區域。在此舊社居住的年限不超過一代。至國民政府時期人數已所剩不多。
根據劉益昌與吳佰祿的調查(1994),此舊社地區因杉木栽植,破壞了原來泰雅族人群居住的建筑結構,只剩下一些山壁上凹陷的洞可看出是墻基,因此知道這是原居住地,除此之外,原居住者的生活遺留也遭受嚴重破壞,沒有發現任何較重要的遺跡留存。北坑駐在所本身是當時日本人重要的行政、保安的單位,灰泥建構是其特色。駐在所防衛工事、槍械室及司令臺都仍有遺跡存在;林中的林務局工作站曾是沿用原駐在所日人聚會中心改建而成,目前也已廢棄。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