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此一社會文化變遷方式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自然的變遷是隨著技術、經濟、觀念、文化傳播等因素之改變,社會逐漸地、不知不覺地演變。人為的變遷則是政府或民間團體透過社會動員或社會運動而達成,其變遷特徵有二:一為較具同化意義的社會教化,一為較具現代化意義的社會改革。關於後者,概有放足斷發之普及、標準時間制度之建立、星期制作息習慣之養成、現代衛生觀念之建立,以及文化啟蒙運動等。
放足斷發運動首開臺灣民間團體倡革陋習之端,自1900年(明治33年)起,經十余年的倡導,終得一呼百應,全臺各地社會領導階層紛紛倡組放足、斷發團體,有效地達成放足斷發之普及。臺灣總督府引進標準時間制度和星期制作息制度,制定新作息規律,并於1921年(大正10年)推動「時間紀念日」(時の記念日)運動,培養社會大眾準時、守時、惜時的精神,以及推廣大掃除、體育、音樂、美術、電影、觀光旅行等余暇活動。隨著標準時間制度之建立,改變臺灣社會固有的生活作息和生產規律,使社會大眾產生時間「標準化」的觀念和習慣,守時漸成習以為常的觀念。而星期制作息習慣之養成,使社會大眾有了「休閑生活」的時間,「余暇生活」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治之初,臺灣總督府即積極建立近代公共衛生和醫療制度,動員保甲組織,定期實施社區環境清潔活動、捕鼠滅鼠運動、隔離消毒、預防注射等防疫工作,其結果,使臺灣社會建立現代衛生觀念,不但改變社會大眾的醫療衛生觀念和習慣,并且有效地防治鼠疫、瘧疾、霍亂、天花、傷寒、白喉、猩紅熱等風土病和傳染病,大幅降低死亡率,使臺灣人口長期呈高自然增加現象。此外,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所推動的文化啟蒙運動則發揮啟迪民智、喚起民族意識及加強社會觀念之作用,被稱之為「臺灣人的文藝復興」。
中文關鍵字:放足斷發運動 , 標準時間制度 , 星期制作息習慣 , 現代衛生觀念 , 文化啟蒙運動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