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琉璃」是古代中國人對於「玻璃」的一種稱呼,玻璃的稱呼是直到宋代後才逐漸被采用,而到了元明時代琉璃則專門用來稱呼以低溫燒制的釉陶磚瓦。就材料的物理特性來說,琉璃的材質其實就是玻璃,所以廣泛的定義下琉璃珠也就是玻璃珠,但是由於經過比較復雜的加工程序,因此琉璃展現出與玻璃不同的面貌,而以琉璃樣貌出現的珠子,自然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琉璃珠」。
琉璃的制作,使用的是玻璃加工中的「脫蠟鑄造法」,在大約八百五十度的溫度下進行復雜的加工程序。一般來說,琉璃的特色在於他蘊含了豐富的色彩變化,這是因為工匠在玻璃中加入了不同種類和不同比例的金屬氧化物,如此就可以在燒制的時候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例如氧化鐵可以做出綠色的效果,而琉璃珠中的藍色則來自於氧化銅成分。
在臺灣,琉璃珠的使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排灣族群,但是他們直到70年代中後期才發展出自己制作琉璃珠的技術。在那之前并沒有排灣族人自制古琉璃珠的紀錄,過去排灣族人不相信琉璃珠是可以被人所制造出來的,所以有許多關於琉璃珠來源的傳說。而關於排灣族古琉璃珠的來源,學者們一般相信是排灣族的祖先在移入臺灣時所帶入的,分析古琉璃珠的成分也發現,排灣族人所持有的古琉璃珠含鉛率高,而沒有鋇的成分,因此應屬於東南亞地區的材料。除此之外,也有紀錄顯示排灣族可能在臺灣的荷據時代從荷蘭人那邊交換過琉璃珠,或者可能也和漢人進行交換,不過這就是比較晚近的事情了。
在臺灣的考古學研究中也有不少玻璃珠或琉璃珠出土的例子,依照前面所說因為兩者的本質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將玻璃珠也納入考古學討論的范圍應屬合理,在臺灣各地如臺中的鹿寮遺址、臺東舊香蘭遺址、花蓮港口遺址、宜蘭淇武蘭遺址、臺南的南科考古發掘等,都有豐富的資料出土。其中在臺東舊香蘭遺址的發掘所得到關於琉璃珠的資料最具代表性,因為不只發現了琉璃珠本身,還發現了初熔的玻璃材料、棒狀玻璃條以及冶鏈遺留的現象等,顯示當地人可能擁有自己制作琉璃珠的技術,顛覆了過去認為「琉璃、玻璃器物勢必來自臺灣以外地區」的概念;至於臺灣其他地方是否也有類似技術、舊香蘭遺址制作的琉璃珠有沒有流通到別的地方,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