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56年10月盛清沂與林興仁、吳基瑞兩先生在發現鵠尾山遺址後,於當月30日即從鵠尾山遺址附近向南溯河繼續調查,到了犂舌尾這個地方,發現路邊高崖上有一狹小且平坦的山坡,於是前去調查即發現此遺址。當時後發現此遺址地勢為北高南低,北面高處海拔170余公尺,南邊有臺車道,道下有打鐵坑河與三峽河交匯,往北流向山峽。從打鐵坑河至山麓,斜坡平坦土質肥沃,種植蔬菜和相思樹林,而遺物發現的范圍在斜坡平坦處,南北約100余公尺,東西約200公尺(盛清1960)。盛清沂等三位此次調查所采集到的遺物為打制石斧、打剝制石鋤及石器殘件5件質地均為砂巖,另有兩縊型網墜3件。除上述外1990年執行「臺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亦曾於此做過地表調查,之後於2004年執行「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七期」時,陳得仁先生亦曾對此遺址做過較為詳細的調查,采集到橙皮灰胎夾砂陶、石錛、石片器、石錘、石片、不明器型磨制板巖。
依據多次調查的結果,除了石器難就質地及器型辨識其文化內涵外,所采集到的陶器的質地為橙皮灰胎夾砂陶,這種陶類為典型「圓山文化」的陶器質地,因此,一般可以理解到本遺址的文化歸屬為「圓山文化」,年代約在3200-1800B.P左右,其陶器特徵是多赤褐乃至灰褐含砂粗質地(盛清1960),石器質地則有區域性差別,圓山文化在臺北盆地南西側的遺址所出土的遺物中,石器以砂巖為主。在2004年調查當時發現,遺址所在山坡為相思樹林、民宅、菜園、竹林和一座墳墓所覆蓋。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