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周,湖北鍾祥縣人,1967年畢業於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70年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碩士,1982年獲得紐約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70年代,美國考古學界由Lewis R. Binford領軍的“新考古學”概念盛起,所謂的新考古學就是先以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中的一般理論來比對史前社會的一般性法則,然後再到實際資料中去求證或反證該法則,透過資料分析來解釋一些現象或行為。李光周先生在美國求學的期間也受到了感染,畢業後把新考古學帶回了臺灣。1974年他所發表的「再看鵝鸞鼻-臺灣南端的史前遺址」一文,從考古材料來談論古代婚後居住的問題,在臺灣考古學上是一項很新穎的嘗試。在臺灣大學任教的期間,一方面熱心於教學,一方面也在墾丁國家公園地區進行了多次的調查發掘工作。1983年發表的「臺灣南端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研究計劃」對園區內文化相、生態作了詳細說明,之後再把所得的材料一步步以新考古學的方式進行提問,假設,邏輯推演,分析資料,假設檢定與評估檢討的程序來解釋史前墾丁居民行為與文化現象。這對傳統以建立臺灣史前年代序列表以及監定文化特色為主流的臺灣考古學界帶來了刺激,讓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來研究古代人類社會,使人類學的發展向前推動了一大截。1982年擔任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致力於改善教學,推廣電腦應用整理資料能力。就在壯年時期,可以更加盡情的發揮之際,卻因急性出血性胰臟炎病逝,享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