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學習本身不只局限在教室內或課本上的知識,在18世紀之前當學校、教科書和受過訓練的教育者尚未普及時,人們就透過真實的體驗來達到學習的效果。當學校制度成為教育的主軸以來,許多學童在制式化的學校環境、如工廠般的上下課時段管制、龐大的教科書與測驗卷功課中,失去了真實體驗而對知識產生疏離與異化,也因此「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概念在教育上掀起一股風潮,主要的教育哲學及理論基礎源自於經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如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強調教育必須重視個人經驗延續發展的意義;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的「體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以及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等傳統理論而形成的學習架構,因此凡是運用活動方式,先行而後知,或做中學,都可算是體驗式學習。
在西洋教育思想史中,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論教育時提出「實驗學校」,鼓吹私人、民間、慈善機關等作各種不同的教育實驗;杜威提出「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精神的教育學說,認為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哲學是教育的一般性理論。
在臺灣,許多體制內的教育在升學主義與現代社會競爭的氛圍下呈現了制式與僵化,因而有各種教育實驗的出現,包括:蒙特梭利學校、森林小學、種籽學苑、雅歌小學、全人中學、融合中小學、慈心華德福中小學、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道禾實驗學校、苗圃合作學校、沙卡實驗學校、人文中小學、自主學習實驗班等,即因教育理念而辦學實踐其教育理想,吸引了許多希望全人發展及均衡適性學習的學生及家長。
除了民間的實驗學校、或由公立學校轉型為公辦民營的實驗學校外,近年也有公立中小學轉型為特色學校,推動創意的新式學習情境與多元的課程,形成一股臺灣教育改革「新學習」的力量。
非學校型態者,通稱在家自學,英文稱為home schooling,意指學生不到學校接受一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間,由家長依其需要,自行在家或社區給予孩子教導。目前臺灣各縣市在家教育的辦法不盡相同,在家教育的家庭大致上有:因教育理念而選擇的在家教育、因重視讀經與品格教育的在家教育、以及因宗教因素選擇的家庭自主學習,這些家庭平日積極地與理念相近的家庭互動,參與各種社會學習團體,形成一種「同村協力、照顧孩子」的氛圍。
中文關鍵字:教育實驗 , 另類學校 , 特色學校 , 在家自學 , 體驗學習
英文關鍵字Educational Experiment , Home Schooling
參考資料
下一篇:恒春鵝鑾鼻第二地點(鵝鑾鼻II)遺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施世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