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打制石斧通常外形呈現(xiàn)扁平的長方形,四周以打制的方式加以修整成適當?shù)拇笮。欢送ǔ俑屑毜男揎棾伞溉胁俊梗簿褪窍鄬读硗馊吀鼮殇h利,用來當做斧頭尖端砍伐的部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斧頭除了鐵器制作的部分以外,還需要有木頭做的把柄跟鐵器相連結(jié),才有手拿的空間并且可以利用杠桿原理劈砍木材;古代人使用打制石斧的方式應(yīng)該和現(xiàn)在的狀況雷同,但是在石頭上鑿穿一個洞來和木柄并合的方法,在制作上比較困難,而且石頭也比較容易碎裂,因此古代人應(yīng)該是直接用繩子把相對於刃部的另一個短邊直接纏繞在木柄上使用,也因此在石斧的柄部常有和木柄結(jié)合的摩擦痕跡,或是柄的兩邊有修整用來纏繞繩索的凹痕。不過當石斧在地層中埋藏幾千年後,木柄的部分都腐爛風化了,只剩下石斧的部分遺留下來被考古學家所發(fā)現(xiàn)。
其實所謂的打制石斧和打制石鋤因為形狀類似,沒有辦法直接由外形區(qū)分,但是「斧」和「鋤」其實是兩種不同使用方法的工具,因此考古學家要區(qū)分必須從使用痕跡來判斷:由於石斧的使用可能是用來砍伐樹木,因此應(yīng)該是由人拿著以揮擊的方式來使用,而這個動作可能造成斧頭的刃部的磨損會集中在左或右的其中一邊(可能根據(jù)施力的方向而有所改變),而考古學家也預(yù)設(shè)裝置木柄的時候,木柄和石斧的長邊是成「L」形的垂直相交,因此石器上的一些綑綁痕跡,也可以做為判斷的依據(jù)。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人的器物可能不像今天這樣劃分精細,同樣外形的器物只要改變木柄就可以同時有石斧和石鋤的功能,因此兩者之間是有彈性而不是必須截然劃分的。
下一篇:振文書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新經(jīng)濟史研究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