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此遺址為1990年12月12日由劉鵠雄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隔年7月13日劉鵠雄再作地表調查時尋獲有段石錛,之後1993年黃士強等調查時采集到褐色粗砂陶、磨制石刀、凹石;1997年劉益昌調查時采集到黃褐色細砂陶、淺灰褐色粗砂陶、磨制石刀、打制石斧、磨制石錛等;2004年「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七期」執行期間,僅在學府路172巷9號旁之菜園石堆中拾獲1支磨制安山巖質斧鋤形器。
這些遺物的發現主要說明了大田寮遺址包含二個不同的文化相。一個是年代較早的訊塘埔文化,年代約在4500-3600 B.P左右。訊塘埔文化為近幾年新辨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是接續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漸演化發展而來的地方性文化,這個階段的遺址規模較大,占居時間長久,已是長期定居性聚落,屬於部落社會,其工具中農具出土的比例相當大,可知農業在當時社會所占的重要地位(劉益昌2002)。其陶器形制與大坌坑文化大致相近,部分則已有明顯變化,最大的區別在於突脊以及口緣上劃紋的消失,石器則出現大型尖狀器與石刀。從聚落的分布位置以及石刀的出現顯示農業型態可能與大坌坑文化不同(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而另一個是年代較晚的圓山文化龜子山型,年代約在3100-2700B.P.左右。龜子山類型是圓山文化晚期眾文化依遺物內涵的差異所區分而定名,以金山鄉龜子山遺址上文化層為代表。典型陶器包括黃澄色夾細砂陶、橙色粗砂陶、橙色泥質陶及少量橙色夾角礫粗砂陶,此類型的遺址分布在金山到淡水河口間較低的紅土階地前緣(劉益昌1997)。惟本遺址在2004計畫調查時,見原果園己多改為菜園,附近裸露地表已不見任何遺物,而建筑物林立,推測遺址當受到些許破壞。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