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中條山會戰又稱晉南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惟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
中條山戰役地點在山西中條山,起始時間時間為1941年5月8日。當日,日軍35、36、37、41四師團再行攻擊中條山,守軍為中國國軍新編27師為主力。該役于27日結束,中國國民革命軍守軍喪失大部分隘口,王竣師長與副師長梁希賢均陣亡,不過日軍仍未完全占領中條山。
中條山背臨黃河,橫亙于山東北部,東接莽莽太行山脈,西連巍巍稷山,長三百余里,寬一百余里,為屏障豫、陜,保險東南的戰略要地。1938年,冀察戰區總司令衛立煌將軍率部進入山中,將該山分為東西中三段,辨別由所部三個集團軍把守。
東段,絳縣至橫嶺關,由劉茂恩的第14集團軍駐守。
中段:聞喜、夏縣一帶,由曾萬鐘的第5集團軍駐守。
西段:平陸一帶,由孫蔚如的第4集團軍把守。
衛立煌督率全軍二十六萬人馬,依著中條山山勢建筑鞏固陣地,把諾大其中條山釀成一座鞏固的城堡。在1938年至1941年終的四年中,日軍曾先后八次放縱防御中條山,企圖打開這道黃河北岸的防地,向黃河以南進犯。日軍的八次防御都碰了個鼻青臉腫,慘敗而回。衛立煌曾驕傲地把中條山稱為中國的“馬奇諾防地”。
日軍卻以為,中條山衛立煌指揮的約二十六個師的中國軍隊,成為煩擾華北,特別是山西的次要本源,是華北日軍腹中的“盲腸炎癥”。
下一篇:三公九卿制度始于秦朝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卓杞篤(Tauketok)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