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祭灶節,即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有些地區是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在小年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所以有些地方在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祭灶節基本概況節日名稱:祭灶節節日別名:謝灶、小年、灶王節、祭灶節日時間: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2008節日時間:2009年1月19日 戊子年祭灶節的由來: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灶君的傳說:廿三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后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后,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祭灶的風俗: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貍、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后,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民間祭灶節風俗祭灶節--灶神:河南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說其鍋臺壘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傳說“灶神司人間善惡,上天回好言,可保來年免災”。河南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后墻上,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制。畫之正中為灶君夫婦,頭上為玉宇天宮,下面印有當年歷法和農歷二十四節氣表,并標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俗稱“老灶爺牌位”。祭灶節--祭灶:河南人祭灶歷來由男人主祭,民間傳說,月亮屬陰,灶君屬陽,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陽等地,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端至老灶爺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制成的芝麻酥,稱“祭灶糖”,因“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于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有的還烙制十八個火燒,并用公雞一只,夾其兩翼,放在灶神前,同時將一些草、豆放在一邊以“秣神馬”。祭灶時,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然后,燃香、燭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禱詞,其內容多種多樣,均為求助祈福之語。禱告畢,將灶神像從墻上揭下,用灶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紙馬上焚燒,同時高呼“送灶爺騎馬升天”,祭祀便告結束。下一篇:5月1日是什么節日 5月1日是什么日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圣誕節送孩子什么禮物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