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的意思◥
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語本《左傳.昭公四年》。
◣-的典故來源◥
《左傳.昭公四年》春,王正月,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復田江南,許男與焉。使椒舉如晉求諸侯,(鄭、許)二君待之。……晉侯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對曰:「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恃1>險2>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以先王務3>修德音以亨神人4>,不聞其務5>險與馬也。鄰國之難,不可虞6>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7>。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里、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衛、邢無難,敵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於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紂作-,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夫豈爭諸侯?」
〔注解〕(1)恃:依賴、依仗。(2)險:險要的地勢。(3)務:盡力從事。(4)亨神人:亨神人,指人、神相通;通達人神,可得人和、獲天助。亨,通達。(5)務:追求。(6)虞:料想、猜測。(7)守宇:所守的領域。
◣-是誰的典故 -典故解析◥
據《左傳.昭公四年》載,春秋時,楚靈王遣椒舉為使,想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答應下來,晉平公卻說:「我們有險要可守,又有優良的戰馬可用,齊國和楚國卻是多災多難。握有這三個有利的條件,我們就所向無敵了,沒什麼好怕的。」司馬侯說:「您這樣想是很危險的。自古以來,想倚仗險要地勢、戰馬,和鄰國的災難來取勝,是三件危險的事。古代的圣王都是以盡力修養德行和上天交通,沒聽說他們會專門依恃險要的地勢與戰馬的。而鄰國的災難,也是不可猜測的。也許因為國家多難,反而使-更為鞏固,疆土更為擴大;也許因為國家無難,反而招致滅亡,失掉疆土。所以鄰國是否有難,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測。」晉平公聽了,便答應了楚王的要求。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指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Duo Nan Xing Bang
下一篇:弄璋之喜的意思 弄璋之喜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城下之盟的意思 城下之盟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