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自荷西時期就有來自中國-的-來臺捕烏魚的紀錄,但至清末,漁撈仍在使用竹筏和帆船的階段。日治時期,-的漁業經驗移植-,設立水產行政體系及水產試驗所, 1910年(明治43年)出現第一艘動力漁船「凌海丸」,開始進行沿近海漁業資源調查;1930年代,漁場調查擴及南洋的蘇祿海(Sulu Sea)、西里伯斯海(Celebes Sea),并指導漁民前往作業,至1940年遠洋漁業已占-漁業的48%。日治末期動力漁船增至1,500艘,年漁獲量最高達12萬公噸,但高雄、基隆、南方澳等大漁港的動力漁船大部分為日人所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動力漁船只剩約700艘,漁業頓時衰落,1952年漁獲量才恢復到戰前的最高水準。1950-1960年代,漁業快速成長,至1968年,動力漁船突破1萬艘,遠洋漁業的漁獲量超過近海漁業。1970年代以後,各種遠洋漁業蓬勃發展,尤以鮪釣漁業最為顯著;但1970年代後期,世界各國紛紛實施200里經濟海域,漁船活動范圍受到極大限制,後來采取「繳費入漁」的國際合作方式至他國的經濟海域捕魚。
1988年以來歷年漁業生產總量皆維持在130萬公噸上下,世界排名18-19位;2007年漁產量1,499,523公噸創歷史新高,其中遠洋漁業占65.7%,近海漁業占9.0%,沿岸漁業占3.6%,養殖漁業占21.6%。漁戶數約128,000戶,以高雄市、臺南縣和屏東縣為主。主要漁獲種類包括魷魚、正鰹,秋刀魚、吳郭魚、大目鮪、黃鰭鮪、虱目魚等(2007年)。漁船筏總數以1985年最高,達3萬7,000余艘,因漁業資源不足,曾實施數次漁船限建,控制漁船數,動力漁船及動力漁筏各約一萬余艘。
水產品主要貿易對象國為中國-、智利和秘魯,主要產品為魚粉;出口以-居首位,以冷凍鮪為主。1990年代以來,漁業勞力不足,雇用外籍漁工以維持作業,并逐漸朝向資源保育、養殖及觀光漁業方面發展。
中文關鍵字:遠洋漁業 , 近海漁業 , 養殖漁業 , 沿岸漁業
英文關鍵字Far Sea Fis-eries , Offs-ore Fis-eries , Aquaculture , coastal fis-eries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