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1762年屬於諸羅縣打貓東保,1875年嘉義縣打貓東上保溝背莊、尾厝莊,1901年嘉義廳打貓支廳大莆林區打貓東頂堡溝背莊,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大林莊溝背(大字)溝背、尾厝(小字),1943年臺南州嘉義郡大林街溝背,1946年成立大林鎮溝背里。
溝背里之命名,源於原溝背莊。雍正年間(約1730年)來自福建汀州府永定縣的江姓先祖到此開墾,因居於內林北面的後溝仔北方,而取名為溝背。至光緒年間,巳形成溝背莊、尾厝莊。現有聚落,溝背、尾厝。
二、地理環境
溝背里保有傳統的農業村莊型態,多數居民以務農為業,農業灌溉系統引用筑於乾隆的內林圳(1907年合并於大林圳),內林圳源頭是來自石龜溪,本里亦屬石龜溪流域地帶的農業發展地區。
三、聚落分布
尾厝,位於溝背里北面,因位處溝背北面的莊尾,而稱之。雍正年間來自汀州府永定縣高頭鄉(現為福建龍巖市永定縣)客家-江發祥領著族人至此開墾。現在居民保留祖先的農業生活。行政編制為溝背里第一鄰、第二鄰。
溝背,位於溝背里南面,因聚落的位置在內林莊後溝仔的北面,所以稱之。清雍正年間來自汀州府永定縣高頭鄉的客家-江士浩率領族人,移居於此,後聚集成莊,在莊前,稱為巷仔內,系屬江姓東山房居住的地方(現編為溝背里九、十、十一鄰),在莊的中部,稱為大埕,因在祠堂前有個廣場(現編為溝背里三、六、七、八鄰)。這里的居民世代過著農耕生活,巳近三百年。
頂厝,位於溝背里東面,因位處於溝背莊的的前側,故稱之。自乾隆年間漳州府南靖縣簡桂帶領簡氏族人遷居至此,此地世代皆務農為主。現行政編制為溝背里第四鄰及第五鄰。
菁仔宅,因聚落的住宅前後遍植檳榔,而稱之。現居民以劉、江姓氏居多,過著農耕生活。行政編制為溝背里第十二鄰。
四、文化資產
金林寺,位於溝背,主祀觀音佛祖,其前身為新蓮庵,創建於1825年(道光五年),先民因求藥於嘉邑山仔頂王田觀音庵而得到療效,因而於溝背莊興建佛寺,1906年梅山大地震震毀,1920年重建,并改為金林寺,1974年再重建。重建後寺觀莊嚴隆重、建筑雕刻精細。
玉清宮,位於溝背里頂厝,原為簡姓家廟,後改供奉玄天上帝、濟公-、太子爺等神。北極玄天上帝系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因被認為有治水御火、消災解困,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而倍受尊崇。
五、交通設施
溝背里的公路,(一)鄉道嘉98線,由水汴頭(連接縣道162,西向通往溪口鄉),經由本里溝背,通往大美里大埔(再連接縣道162,東向通往梅山鄉)。(二)鄉道嘉99線,由三角里北勢(連接嘉100線),經由本里尾厝,通往平林里溪心。(三)鄉道嘉101線,由三角里北勢(連接嘉100線),經由本里尾厝、溝背,通往中坑里沙侖(連接嘉104線)。
中文關鍵字:溝背 , 尾厝 , 頂厝 , 大林圳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