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1684年屬於諸羅縣,1762年諸羅縣諸羅山保,1787年嘉義縣嘉義保,1821年嘉義縣嘉義西保,1875年嘉義縣嘉義西保山仔頂莊,1904年嘉義廳嘉義西堡山仔頂莊,嘉義街東門外、南門外,1909年嘉義廳嘉義區嘉義街東門外、南門外、山仔頂區山仔頂莊,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山子頂(大字)、嘉義(大字)東門外、南門外,1930年1月臺南州嘉義市山子頂(大字)、嘉義(大字)東門外、南門外,1932年1月臺南州嘉義市南門町、東門町、朝日町,1946年1月嘉義市神農里、春圃里、南石里、新興里、光復里,1951年11月29日嘉義縣嘉義市神農里、春圃里、南石里、新興里、光復里,1953年神農里(并春圃里)、光復里(并南石里、新興里),1982年7月1日嘉義市神農里、光復里,1990年10月6日嘉義市東區神農里、光復里,2006年2月嘉義市東區神農里(合并志航里南段)、光復里,2010年2月1日嘉義市東區朝陽里,由神農里、光復里合并組成。
朝陽里里名因里內有朝陽街而得名,1932年時系屬於朝日町的南段。(-35-42年間設立的朝陽里現屬於華南里區內)。
神農里(1946-2010),因里內有先農壇供奉神農大帝而得名,1932年屬朝日町,-35年編為神農里、春圃里,-42年合并為神農里,-99年并入朝陽里。
光復里(1946-2010),1932年屬朝日町,-35年編為南石里、新興里、光復里,-42年合并為光復里,-99年并入朝陽里。
二、地理環境
朝陽里,系以啟明路、垂楊路、共和路、-路為周界所形成的每政區域。本里於清代時位於嘉義城南門外,東部舊名春牛埔,因城外東南郊區,當時有迎春禮,由有司先在此塑造春牛并芒神於春牛亭,立春前一日,知縣率所屬俱穿蟒袍補服到此行迎春禮。清乾隆27年(1762)知縣衛克堉將此定為「南浦春草」,因此地有一片草色青青的埔地,有牧童放牛其上,春日有極佳景致,為古諸羅八景之一。南門街清代時稱為南門外街,出嘉義城向南的主要道路,又因有打石業者集中分布本街,而稱為打石街,現為一般住宅區。
三、社區發展
朝陽里,(一)神農社區,融和街至-路間的朝陽老街,是昔日有名的籠仔寮(清代的春牛埔),居民世代以編織竹籠為業,供當時盛裝水果、蔬菜之用。朝陽老街,在-路尚未開拓前,是嘉義城往通番路必經之路。(二)光復社區,南門街於清代時是城外的交通要地,曾經繁華,現鄰近-國小,屬於文教住宅區,-路旁有商店分布。
四、學校教育
壺仙花果園義塾,1926年賴雨若設南門外(1932年嘉義市朝日町三丁目57番地,現嘉義市安和街2號),教授四書、五經。1934年回避-禁忌,改為壺仙花果園修養會,持續宏揚漢文及詩學,1941年後,賴巽章接續辦理義塾,前後計達十余年,杰出人物有林玉山、蔡水震、黃宗焜、黃水文等。1954年10月賴麗渚、賴巽章於花果園共同創辦壺仙幼稚園,繼續雨若的興學志業,花果園至今仍保留完整。
五、文化資產
保南境福德正神廟,源於雍正五年(1727)知縣劉良璧增建崇陽城樓所立,(址在現-國小所在),1906年大地震時倒潰,後重建,1919年該地因為辟建旭小學校而被徵收,同年遷移至現址,并和神農圣帝合祀,1946年重建五谷廟,并安奉福德正神,1996重建保南境福德正神,於1997年6月完成并立碑。
大天宮,又稱五谷王廟,源於雍正九年(1731)知縣馮盡善於南門外春牛埔所建的「先農壇」,主祀神農大帝,1914年此地被徵為保生醫院,1919年保南境福德祠因建今嘉義第二公學校(現-國小)而遷移至現址旁邊,因將神農圣帝神位迎入和福德正神合祀,被炸毀,1946年重建五谷廟,完成中殿,1968年增建前殿,1972年再合祀伏羲和軒轅兩帝,1975年重修中殿,1976年改名為大天宮,1991年增建一牌樓。
六、交通設施
朝陽里的交通道路,(一)東西向有-路、朝陽街、垂楊路。(二)南北向有啟明路、-路、融和街、安和街、和平路、文昌街、南門街。(三)朝陽街,東抵公義路,經本里中部,西抵共和路。(四)南門街,北抵-路,經本里西部,南抵垂楊路。
中文關鍵字:南浦春草 , 壺仙花果園義塾 , 先農壇 , 朝陽街 , 南門街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