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地名源自1694年(康熙33年)《-府志》所記載之南投社,本地為平埔族Arikun族南投(Ramtau)社之故址,故名。縣境范圍至1950年才改為今日轄區。境內山地遍布,山坡地面積高占本縣面積92%以上,平地甚少。平地主要位在盆底地形中,散布在烏溪上游的北港溪與濁水溪等流域,計有埔里、魚池、草湳、日月潭、頭社等盆地群,除埔里與魚池外,大部分盆地的面積皆在1平方公里以下。整體地勢大致由東向西傾斜,烏溪與濁水溪兩溪上游由東向西流貫。境內地質條件復雜,由東向西有畢祿山層、廬山層、達見砂巖、佳陽層、水長流層、卓蘭層、錦水頁巖、頭嵙山層等,呈現南北排列;另有臺地堆積層與沖積層等局部分布,地質相對破碎,以致山坡地的土壤約有50%土地,以崩積土與石質土為主,沃度不高。
產業發展受限於平地面積狹小、地質條件脆弱等因素,除埔里、魚池等山間小盆地外,農業發展緩慢;自1950年起,本縣人口穩定增加,尤其是1950-1970年代,人口由原本的三十幾萬余人,迅速增加至五十幾萬余人。在耕地有限,人口續增的趨勢下,居民不斷向山坡地尋求發展。在山坡地上,居民大多種植高經濟價值的農作,如花卉、果樹、檳榔及各種蔬菜等,以致每逢大雨來臨,容易釀成嚴重的土石流、崩塌等自然災害。
1999年集集地震(九二一地震)受創嚴重,同時也讓居民開始省思對坡地的利用,轉而注重水土保持的觀念。2002年為配合縣境多山多水的環境特性,縣政府設立流域管理局,統籌縣內大地工程、水土保持、森林和生態保育等工作,并且鼓勵居民投入自然保育與社區營造相結合的行列,如埔里鎮的桃米社區、鹿谷鄉的內湖社區、中寮鄉的和興社區等,都是以「生態社區」為號召,透過將農林生產、農村生態與農民生活等結合成一體,使傳統農業能夠轉型為商業化的農業服務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中文關鍵字:南投社 , 埔里盆地 , 桃米社區
英文關鍵字Nantou tribe , Puli Basin , Taomi ecology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