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官田鄉位於臺南縣的中部,渡頭村之三塊厝即為臺南縣之地理中心。北以麻豆大排水及六官橋接六甲鄉,東及東南鄰-鄉,西南以曾文溪界善化鎮,西及西北則分別鄰麻豆鎮和下營鄉。官田鄉的東半部地形為丘陵、臺地,屬於嘉義丘陵區之末端,其地質大致以頭嵙山統之軟弱地層(砂巖和頁巖)為主。并且有官田溪流經其中,挖鑿曲流甚為顯著,且多處曾發生曲流切斷,而形成許多環流丘,大崎村之笨潭則為一例 。
大正9年(1920年),-政府為解決嘉南地區農業用水問題,而選擇在烏山頭筑一條長1267公尺,高40公尺的偃提,堵住官田溪水,做成一大蓄水池,即今珊瑚潭水庫,其集水區面積約為58平方公里,跨官田、六甲二鄉,并筑嘉南大圳以灌溉嘉南平原。西半部則為嘉南平原區,此區早在距今約400年前即已陸化為隆起海岸平原,土壤多屬第三紀砂巖、頁巖沖積土,即-俗稱的「看天田」,土質黏重,深及數尺,使得地表水極難滲透,以地力-著稱 。
主要河川曾文溪流經官田鄉南部,而曾文溪支流官田溪、六雙溪(渡頭溪)。因嘉南平原乃由海中隆起,成海岸平原後河流始誕生,隨著隆起作用的發生,此二支流流入平原後,乃在其上形成自由曲流,居民利用河流其較平緩的坡度、致密而直交的分歧流路,於河流流路上筑壩儲水,以利平原灌溉之用,致使壩下流路,常因此而乾涸成為化石谷。因平原土壤不易透水之特性,居民在一期稻作收獲後,常利用留在田中的地表水,種植菱角和蓮花等經濟水生蔬菜 。
如果以嘉南大圳南北干線做為分界,大致可將官田鄉分為東西兩部分,以西包括南廓、西莊、東莊、隆本、隆田、二鎮、胡山、嘉南、官田等村及渡頭村之一部分為嘉南大圳三年輪作區,主要作物除了甘蔗、稻米、甘薯等,還曾種過棉花、黃麻、蓖麻等時局作物;大圳干線以東,包括大崎、社子和渡頭村之一部分,則為非大圳灌溉區,從事農業活動,或稻、或果樹;農業用水來源,或靠天然水、或鑿深井,不然就是拋荒或經營竹林,此區的竹子,或運至平地交易換購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品或糧食,或賣至制紙工廠,直至光復後,仍為本區重要經濟物產之一 。
-60年代工業化之後,-67年(1978年)經濟部於二鎮村內,鄰近臺1線省道處,完成官田工業區之開發。本工業區由工業區委托中華工程開發公司進行開發,其性質較屬於綜合性工業區,總面積達227公頃。
官田工業區建立以後迄今,大致可以臺1線與嘉南大圳之南北干線將官田鄉分成三個部分:臺1線以西屬於嘉南大圳灌溉區,大多仍維持傳統的農業景觀,以稻作或甘蔗為主,-74年(1985年),官田鄉農會鼓勵稻田轉作,利用當地之自然環境,推廣原先只種在葫蘆埤兩側的菱角,目前官田鄉菱角種植面積及產量皆位居全國之冠,每年高達350余公頃,主要分布在西莊、東莊、湖山三村。
官田鄉中部除了上述之官田工業區外,包含臺1線兩側,因交通方便,故也有許多大型工廠進駐設廠,而形成本鄉境內主要的工業地帶。
位處嘉南大圳南北干線以東的丘陵區,仍維持農業景觀,早期的竹林或雜樹林,在近10年來已改種柑橘或酪梨。
總的來說,官田鄉的開發時間甚早,過去只是單純以農村景觀為主的鄉鎮,在日治時代,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的筑成,及-67年官田工業區的設立,以及臺1線所提供之交通區位,而使得本鄉中部轉而以工業活動為主,而東西兩側地區,亦有屬於自己之生產內容,故使該鄉轉變為同時具有農、工雙重性質的鄉鎮 。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