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大學名譽教授,首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1981-1988年)。既是國內學術發展的先驅者,也是文化政策的推動者。外祖父鄭少卿為出身中國浙江紹興的書法家,父母親為日治時期(-5-1945年)高級知識分子。出生於臺南縣將軍鄉的陳奇祿,童年跟隨被派遣至中國廣東汕頭-僑校東瀛書院任教的父母共同生活,在汕頭完成小學教育,從賴敬程老師習畫。中學移居中國廈門,就讀鼓浪嶼英華書院,期間結識臺籍旅廈畫家顏水龍、楊三郎,并與當地美術人士往來密切。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上海前往-東京神田區東亞學校學習日文,後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其間偶然結識-留歐畫家角浩,隨習素描。1944年離開-經朝鮮(今韓國)、中國東北三省、北平、南京抵達上海,入圣約翰大學-系就讀,1948年畢業,返回-任臺北市《公論報》編輯,主持副刊「-風土」編務工作,延請當時留臺-畫家立石鐵臣為「-原住-工藝圖譜」專欄繪制插圖,兩人結為好友。立石鐵臣返日後,接手他留下來的插圖繪制工作,相較立石鐵臣的藝術性插畫,陳奇祿所繪圖象更具學術性要求。1949年至1977年,陸續擔任-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人類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正式踏入人類學專業領域後,即展開長達30余年的-原住民「物質文化」之田野調查與研究工作。1978年從學界跨足政界,歷任多項政府要職,如行政院政務委員(1978-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1981-1988年),中華-公共電視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90-1996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1996-1997年)等。研究領域涵蓋中華文化、-與東南亞地區的土著文化;出版多本與-研究相關專書,如《-土著文化研究》、《文化與生活》、《-山胞物質文化》、《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風土:-原住民諸族的傳統工藝:陳奇祿書畫集》等。1990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與行政院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