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古蹟類別:歷史建筑
種類:古市街類
位置:金門縣金城鎮金門城北門外
定著土地之范圍:0007-0000~0009-0000、0011-0000~0012-0000、0015-0000~0020-0000、0020-0003~0020-0004
創建年代:明代不確定時期
所有權屬:公私有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指定理由:1.創建年代久遠者 2.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3.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公告文號:府文藝字第0930033435號
公告日期:2004/12/16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
歷史沿革:
金門城建城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原本為-目的而興建,隨著駐軍與眷屬等相關人等的移入,促成商業活動的興起,在城內發展到了飽和之後,順著城內的主要道路向外延伸,便在城外產生了市街,金門城北門外的市街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明代中葉創建。
明代中葉當時雖然金門城已經逐漸失去-作用,但是人口數量與商業行為仍然有一定的規模,金門城以東的聚落,如古崗、珠山、 歐厝、東沙、-、山前、賢厝、庵前等,多以北門出入,往來人口眾多,經過整體規劃建筑後,促成了北門外明遺古街,形成街市。但隨著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總兵陳龍將縣治北遷後浦,金門-經濟中心轉移,金門城重要性減低,北門外古街也趨於沒落。-三十八年(1949年)以後,古街受到炮戰波及,建筑坍塌嚴重,居民自行或請匠師修建,也開始出現防空洞,因此如今明遺古街所呈現的面貌實為揉合不同時期建筑的產物。
建筑特色:
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為金門城北門外的古市街,長約135公尺,建筑為連棟店屋組成的街屋形態,靠近金門城墻的一側為南端,稱為「街頂」,以岳帝爺宮為端點,岳帝爺宮背倚城墻。另一側稱為「街下」,端點為王公宮,與岳帝爺宮兩廟相向。其後岳帝爺宮年久失修,將神祗移往王公宮,王公宮則重修為今回向殿。
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寬約三公尺,中央有寬一公尺的花崗石鋪面,過去此舖面為零星石塊鋪設,兩側為夯實的土路,故雨天時人皆行走於石頭上,以防泥濘。後因戰亂摧殘,路面受損,兩側住家感於行走不便,每戶出資900元配合政府補助修補此街,將石塊間隙縮小,并將土路鋪上水泥,石路兩側鋪設寬四十公分寬的撤車道。
目前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上主要建筑以一層樓的長條型傳統店屋為主,整個范圍內計有店屋二十四間,其他尚有宮廟(回向殿一間),傳統一落四櫸頭五間及傳統二落建筑一間,部分民居已改建為兩層樓以上之鋼筋混擬土建筑。原本街道的東西南北四處出口都設有隘門,白天開啟作為市集,夜間則關閉讓街區形成一閉鎖防御空間,如今只剩古街北端的街下出口及西邊巷弄內還留有石條遺跡。
中文關鍵字:金門城 , 明遺古街 , 歷史建筑
參考資料 陳炳容,金門城,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江柏煒,金門城北門外明遺老街建筑修復與再利用調查研究,金門縣文化局,2006米復國,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ac-/-ac-/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WA0960200129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menuId=302&siteId=101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