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在乾隆5年(西元1740年)時,郭錫瑠父子為開鑿圳道,創「金順興」并集眾開鑿水圳,歷時22年,直到乾隆27年(西元1762年)才完成,當時稱為「金順興圳」。後因一場洪水重創水圳工程,便由其子郭元芬重修水利,并將圳頭設在今碧潭,另辟下埤大圳到景美溪。後來,郭錫瑠積勞成疾病逝,鄉人感念他的功勞,更改圳名為瑠公圳。而目前的瑠公圳其實包含了霧里薛圳、原瑠公圳、大坪林圳三大系統。在極盛時期,瑠公圳的水源可灌溉一千二百多甲的農地。
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臺北市大小私埤的農墾戶見瑠公圳整治後到處水量充足,灌溉的農田皆獲豐收,紛紛加入瑠公水利組合,四月又核準了臺北地區的雙連埤、大竹圍埤、下埤、三板橋埤、上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鴨寮埔埤、牛車埔埤等大小八個私埤并入瑠公圳組合,新增灌溉農田達四百余甲,至此瑠公圳組合的灌溉范圍,遍及整個大臺北地區發揮了最大輸水功能。
特色:
瑠公圳引水石硿,主要系在山壁上以人工開鑿打穿所造成的隧道,不論在水利開發、農業產業等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今日看到數百年前先人戮力開鑿水利工程以造福鄉梓。
參考資料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