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清咸豐9年(1859年)12月西班牙郭德剛神父以60銀圓向前今莊人周(泉州人)購置面積三分四厘二毫零一絲正的前金區靠海邊的一筆土地,其中有自己購買和「以地易地」方式換得鄰近教堂之土地,以稻草簡單蓋起一間臨時的天主堂,清咸豐10年(1860年)這間臨時的教堂撤廢,重新以600銀圓興建約25坪一間以土磚砌成平房、周圍并建筑圍墻,同治元年(1862年)以2500圓建筑紅磚、咾詁石、三合土,先民建屋因地制宜,一石一木就進取材完成約75坪西洋堡壘式教堂,同年在增建并且於四周建筑墻垣,當時建筑物旁亦興建另一些附加建筑,如神父樓和孤兒院,四周種植許多植物、椰子樹圍墻外則是大片空曠的環境及部份耕種的農地。昭和3年(1928年)道明會西班牙傳教士李安斯神父重建圣堂,工程興建由臺北樺山町天主堂營建商負責,未興建教堂前的環境是鄰近高雄川的傾斜砂坪,地勢非常低洼教友為了改善此惡劣環境,便協力將土地填平到可興建教堂高度,昭和6年(1931年)一座高26﹒88公尺,建坪約180坪西洋哥德式樣建筑的教堂新建完成,當時是-最大教堂,戰後只有幾次零星的修復工程,較大規模之整建工程,則是1995年~1996年左右教堂的大幅修建,外觀保留原貌,實質結構已由原來的石造木構改變為鋼筋水泥舊玫瑰堂於1953年更新,又因拓寬高雄五福路填高路基,玫瑰堂的地面也隨著填高有70公分至80公分以乎有埋在土中的感覺。
尖塔、小尖帽、扶壁、玫瑰窗等元素均取字於西方哥德式樣,只是作某種程度簡化。天主教傳入當時-并不富裕,尤其有迫切的傳教需求而言,不可能耗費長期間完成一標準的哥德式樣大教堂。因此許多的天主教都是就地取材,混用當地行式。兩側墻面之扶壁與彩繪玻璃為哥德式建筑的主要特徵,室內交叉拱筋裝飾性大於結構性,仍具有強化風格的作用,拱筋下的柱式為簡化的「科林柱式」,除了柱子之外有些拱筋是交會於托座之上,有數種不同的處理形式。中殿圣壇有一座圣像建筑充滿了哥德式元素。中央塔樓上的連續小短柱與拱圈及屋檐相連為仿造羅馬建筑當時元素,并飾以十字形裝飾以彰顯其宗教特質,門廊上兩個小天使共同扶持一個「奉旨」傳教當時的石碑,説明了當時的現況,兩個小天使上左右牧徽說明天主教若望保羅二世教宗牧徽與天主教-區樞機單國璽主教牧徽而-區天主教牧徽區分為:-區樞機主教30個牧徽左右兩旁5排旗簾,-區總主教20個牧徽左右兩旁4排旗簾,-區各區主教12個牧徽左右兩旁3排旗簾。
參考資料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 楊嘉欽 87年6月出版-私法物權編(上/下)1351~1355頁高雄市的建筑從合院到摩天大樓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91.12出版 江哲銘教授西洋建筑發展史語 西洋建筑史上課講義1997年未出版 傅朝卿教授歷史建筑百景專輯 行政院文建會91.5.31出版 陳郁秀天主教教理撮要 新竹教區桃園市圣母圣心堂95年2月出版-天主教手冊 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01年出版
下一篇:童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泰雅族祖靈祭--ou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