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清代史載噶瑪蘭聚落有36社,約五千人,蘭陽溪以北有20社,主要分布在宜蘭河流域的礁溪、壯圍和宜蘭市;溪南有16社,主位於冬山河流域的五結、冬山和羅東,流流社即是溪南16社之一。在18世紀末期,-在蘭陽平原北端建立起第一個-聚落---頭圍之後,噶瑪蘭人的土地就在-巧取強奪之下漸漸流失,族群也被同化,在吳沙開蘭之後的兩百余年間,這些最初的平原地主多已消逸無蹤。
流流社的聚落早期噶瑪蘭人多傍水而居,或居於平原上凸起的高地,以農耕、漁獵為主,過著樂天悠游的初民生活,「流流」二字由噶瑪蘭語音譯,意思是地形細長或水流沖積之地,流流社址即位於冬山河南岸的高凸沙地上。流流社社址原不在此,19世紀末期因蘭陽溪水患被沖毀,於20世紀初沿冬山河支流形成聚落,清代文獻里,此村社於當時尚有噶瑪蘭後裔42人。
有關流流社聚落形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乾隆、嘉慶年間,由母社婆羅辛仔罕社分出,建社之前是母社的狩獵、游耕地,距今200余年;另一說則認為荷治時期即已建社,由來不明,距今約300余年。無論如何,流流社今已成為蘭陽平原上噶瑪蘭舊社的代表了。聚落入口聳立著一顆高大的橄欖樹(大葉山欖)為聚落地標,早期馬偕牧師當年游經之處,就會設立教堂并栽種幾顆橄欖樹,流流社內的橄欖樹,相傳即為馬偕牧師所植,加上樹形高大,果可食用,又能做染布材料,故亦深受噶瑪蘭人的喜愛。
目前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人雖多已漢化,或遷徙至花蓮或臺東,流流社內仍留有少數後裔經營噶瑪蘭風味民宿與文物館,已成為宜蘭旅游的新興景點。
參考資料 曾振名,《流流社社會人文資源調查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1998。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1998。伊能嘉矩,〈宜蘭方面にぉける於平埔蕃の實查〉,《東京人類學會-》,-7-98。阮昌銳,〈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文獻》17(1):22-43,1966。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文叢160,臺北:臺銀經研室,1963。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