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此遺址由劉益昌先生於1982年發現,并於1992年調查,1995年則因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而再次進行調查,此外無其他更進一步之研究資料。
遺址內遺物分布狀況以聚落西側區域分布較為密集,出土遺物在陶器部分包括灰黑色陶、灰褐色夾砂陶,石器部分則有磨制錛鑿形器、磨制石刀、網墜、打制斧鋤形器等,1992年調查資料中尚紀錄有玉錛。由出土遺物判定遺址所屬文化為營埔文化,年代約為距今3000至2000年前,是營埔文化代表性遺址之一。營埔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中部大肚溪和濁水溪中下游一帶的丘陵與河階地上,由於分布范圍廣,各遺址間變異性甚大,但一般皆以灰黑色罐與缽為陶器主要器型,石器種類也相當繁多,包括石鏃、石錛、石刀、石鋤等。
保存狀況方面,從1995年普查資料可知,遺址所在之臺地已因當地農民種植果樹,成為階梯狀果園,部分地區并有旱田與少量建筑物,除此部份之破壞外,其余區域保存尚完整。
參考資料 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2 《-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托中國-學會執行研究報告。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臧振華1999 《-考古》。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