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古蹟所在縣市】高雄縣
【古蹟名稱】曹公圳舊圳頭
【古蹟所在】高雄縣大樹鄉鳳屏二路旁
歷史沿革:曹公圳迄今已有167年的歷史,系由清朝鳳山縣知縣曹謹,為了解決當時農田灌溉水量不足,於清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夏天開始興建,歷時約1年半,於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興建完工。成為南高雄大平原重要的灌溉水系。老百姓為感念曹謹知縣開圳德澤,乃請當時知府熊一本,以「曹公圳」命名紀念。
曹公開鑿的大圳,史稱「曹公舊圳」,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鳳山縣再度發生旱災,當時曹公雖已奉派陞任淡水廳海防同知,仍指示仕紳歲貢生鄭蘭、附生鄭宣治,依據上次開圳經驗,另於下淡水溪九曲堂曹公圳水門舊圳上游300公尺開鑿新圳,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完工通水,灌溉赤山里、觀音下里、半屏里、興隆內里、興隆外里等5里的農田,灌溉區域即今高雄縣鳥松鄉、仁武鄉、大社鄉及高雄市三民區、左營區、楠梓區,圳路共46條,全長384,810公尺,灌溉面積2,096公頃。為區別二圳,前圳稱「曹公舊圳」或「五里舊圳」;後者稱「曹公新圳」或「五里新圳」,二圳又統稱「曹公圳」。
「曹公圳」是-在清領時期,由官方主導的最大規模水利工程,與臺北市「瑠公圳」、彰化縣二水的「八堡圳」,合稱清代三大水利工程(後二者由民間開鑿)。日治時期,仍沿用曹公新、舊圳灌溉設施,并引進新的抽水設施,取代一年一筑的臨時攔沙壩,農業用水更加穩定。光復後,因下淡水溪床東移、下降,無法滿足用水需求,而增設大馬力的抽水機設備,曹公圳灌溉區域全面進入機器抽水的時代。
曹公圳從清領、日治時期到光復以後,水圳灌溉區域曾遍及鳳山、林園、大寮、大樹、仁武、大社、鳥松、橋頭、楠梓、三民、苓雅、前鎮、小港等13鄉鎮市區農田,也是供應大高雄地區200萬人口飲用水的澄清湖自來水廠取水源頭。曹公圳不但造就了鳳山平原成為魚米之鄉,同時曹謹治水的政績,讓後代子民更難以忘懷。鳳山地區的居民感懷恩澤,以「曹公」或「曹謹公」尊稱他,并為曹公立祠奉祀。
參考資料 楊秋興 高雄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 發現古蹟之美高雄縣文化局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