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李臨秋先生為「望春風」、「四季紅」等多首-著名歌謠的作詞者,系-流行歌謠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其創作亦為珍貴之無形文化資產。本建物作為名人故居當可展現其歷史及藝術價值。
李臨秋,1909年出生於臺北牛埔莊,為現今的雙連附近,李臨秋的祖父早年賣油品為生,因常有農人拿米來交換油,後來便改成開輾米廠,生意相當好,而李臨秋的父親是家中獨子,備受寵愛,又因家境優渥而飽讀詩書,李臨秋自幼受到父親的影響,進入臺北市大龍峒公學校就讀,直至1922年畢業。
1925年,李臨秋十六歲時,因父親交游廣闊,四處為人作保,使得輾米廠在幫人作保下而被查封,財產也一夕沒了,而他也-在公學校輟學,邊工作邊念書,才完成高中學業。房子被查封後,李臨秋只好向有姻親關系的「錦記茶行」借房子住,以安頓家人,他自己也進入了「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即戰後改稱「建國啤酒廠」)當三個月一聘的臨時工友,當時月薪12元。
當了一陣子的臨時工友後,李臨秋轉入永樂座戲院當「茶房」。當時,觀眾憑著票根,就可免費喝茶,桌上有一壺茶水,「茶房」必需在電影開演前及中場休息時,提著一大壺開水幫觀眾沖茶。
當時的電影還是默片時代,解說劇情需要「辯士」和三人一組的「樂隊」,而辨士主要工作就是現場的旁白配音員,當時永樂座最有名的「辯士」是詹天馬,樂隊則以王云峰為主。
有次詹天馬讀電影腳本,讀到一個不常見的字,周遭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念,只有站在身後的李臨秋告訴他怎麼念,并且立即說出該字的意義,讓詹天馬驚訝於這個年紀輕輕的「茶房」,居然滿有文學造詣,因此鼓勵他試著寫「劇本」和「本事」。「劇本」就是將電影的口白、音效謄寫出來給辯士和樂隊,以供解說時參考;「本事」則是電影劇情大綱和歌詞,當時看電影的觀眾都會拿到一張電影「本事」,藉以了解劇情。從此,李臨秋的工作也從「茶房」升格為「文書」,後來,林臨秋更有了機會替電影宣傳歌曲作詞。
1934年,李臨秋便為在臺北永樂座上演,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張織云主演的〈懺悔〉電影,填寫歌詞,并由洋琴高手蘇桐譜曲,純純主唱,是古倫美亞唱片發行,其中一段歌詞寫著「懺洗前非來歸正,去暗投明是正經,人無隨落歹環境,不知何路是光明?!?p>林臨秋的么子李修監說,李臨秋創作出來的歌詞通常會先念給沒讀過書的媽媽和阿嬤聽,如果連阿嬤都能了解歌詞中的含意,這樣就表示大家都可以聽得懂,而正是李臨秋要的效果。
李臨秋為電影宣傳寫過的歌詞除〈懺悔〉外,還有〈倡門賢母〉、〈人道〉、〈一個紅蛋〉等等。而除了電影宣傳曲外,他的第一首創作歌謠〈望春風〉,也是在此時寫出的。
〈望春風〉是李臨秋於日治時期昭和8年(1933年)創作出的,該曲則是由鄧雨賢作,其詞的創作靈感來自西廂記里的一首詩:「隔墻花影動,疑似玉人來?!褂靡悦鑼懮倥畟兦楦]初開,心動又羞澀的情懷,特別是其中的一段歌詞「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李臨秋還特意交代要唱做是「當(ㄉㄥ)著少年家」,表不期而遇、巧合邂逅的意思,而四目相對更隱含著「電到」的寓意?!赐猴L〉傳唱了七十幾年的了,至今仍被大家深深喜愛,特別是歌詞內容多來自於自己生活經驗的連系,所產生的情感共鳴,甚後來,該歌還被廣泛引伸為被殖民的-人民盼望春風的一種心理象徵。
李臨秋創作〈望春風〉當時僅有25歲,其用字雖淺顯,但情意真切,更深刻地描述當年的生活,并帶著濃烈的動人情懷,其中還有不少語匯間接記錄了創作的日治時期的庶民生活語言與樣貌,所以李臨秋的歌詞在市場的認同度很高,他也因此開始參與臺語歌曲的流行年代,出版過的作品有80多首,包括〈四季紅〉、〈補-〉、〈相思?!档冉浀涓枨偌由蠜]有出版的作品,共有180多首臺語詞作。
同年,李臨秋的祖母過世,因家道中落沒錢辦喪事,李臨秋不好開口向唱片公司借錢,因此寫了好幾首電影宣傳曲的歌詞,拿去古倫美亞唱片,以一首五元的價格,典當給唱片公司,先拿到錢辦喪事要緊。而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的日籍老板柏野正次郎也明白李臨秋的處境,通情理地接受他這史無前例的「典當歌詞」要求。
李修監也說,過去史料都記載他父親李臨秋到永樂座戲院當茶房,幫看電影的觀眾倒茶水,後來因「望春風」一曲的歌詞爆紅後,一路在永樂座戲院當到主管職,但是根據李臨秋的自傳,他三進三出永樂座,都是為了進修苦讀。李修監認為盡管李臨秋生平創作出不少佳作,可是卻不曾以創作為業,也未將創作看得很嚴肅,比較像是在賺點「喝酒錢」。
從寫電影主題曲的歌詞開始,到成為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專屬作詞家,李臨秋在當時的歌壇很有名氣,卻仍將寫詞當作興趣和副業,直至1950年代,李臨秋跨足電影事業,拍攝臺港合作的歌唱劇,可是不幸投資失敗,因此在他52歲時,為了償還負債將故居的1樓店面賣掉,全家搬到2樓居住,開始寫履歷求職。
李臨秋故居是一間不起眼的二層樓木造的閩南式家屋,有著獨特的竹節造型水泥排水管,二樓外墻是陳舊的紅磚及木窗,雖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但在古老的木制框架中卻深藏著許多故事。
李臨秋故居的建筑體約在1920年建造的,原是大稻埕茶商陳天來家族的房產,當時家道中落的是李臨秋家族因需一棲身之處,故由李陳扁開口請陳天來幫忙,一直至1953年李家才買下這棟樓房,李臨秋也一直住在這里直到過世。
李臨秋的最小兒子李修監在2009年李臨秋百歲冥誕時,將李宅稍作整修,作為故居展示,一樓由臺北市政府辟為小型公共藝術表演空間,二樓則是家屬自行整修,展示李臨秋作品手稿及生活起居器具。
由於該棟建筑物屬兩層樓的木造閩南式家屋,加上沒有更動過結構,且屋內木頭梁、紅色的地磚和木頭樓梯等狀況都保持很好,約20幾坪大,目前-了前廳和臥室供民眾參觀,并展示了許多當時李家早年使用過的日常用品,如米篩、謝籃、熨斗、碗櫥等放置在前廳角落,臥室里則擺放阿嬤的床鋪、-梳妝臺,還有當年開米鋪用的錢柜和升、斗,墻上更掛著李臨秋年輕時的老照片和創作手稿,更有〈望春風〉的商標登錄證。
李臨秋故居前廳三扇長窗仍然維持上下開法,僅一扇是照傳統新作的,天花板也用-杉木復舊,最特別的是1樓通往2樓的樓梯有著樓梯蓋,并具有用來防盜的「四兩撥千金」扣栓。
神明桌前那個座位,正是李臨秋的創作基地。李修監說,其父親常在深夜寫詞,習慣要有夜來香和紅露酒陪伴,李臨秋雖不會彈奏樂器,但其歌謠創作的好友們卻總帶著樂器來家中作客,把酒言歡中亦有悠揚歌曲傳唱。?
中文關鍵字:李臨秋 , 望春風
參考資料 .culture/.libertytimes/2009/new/apr/18/today--ei9.-tmtcg.-ei/ct.asp?xItem=1669193&CtNode=41465&mp=100021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