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日治時期的大正9年(1920)12月29日,張德成誕生於高雄州仁武莊三奶壇七二九番地。由於他是家中的長孫,從小就被祖父與父親賦予高度的期望。幼年的張德成,時常隨著祖父張川與父親張叫在各地鄉野間演出;奠定其日後皮影戲技藝的重要基礎,而受過中國傳統儒學的薰陶與-新式教育的啟蒙,對以後張德成在皮影戲創作方面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35年到75年(1946-1986)這四十年之間,可說是張德成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黃金歲月,前十六年,他跟隨父親轉戰-各地的民間劇場與內臺戲院,後二十四年,他職掌東華皮影戲團團主,更將皮影戲推向另一個高峰,據東華皮影戲團提供的「演戲記錄表」中所記載的內臺與外臺演出記錄,當時該團的內、外臺演出足跡幾乎踏遍全臺。
由於長期的內臺劇場經驗與外臺資歷,豐富了張德成對演出方式與劇本、影偶創作的要求。張德成的演出講究動作變化快速地呈現并要求細節(出將入相),影偶的操演也必須符合人物腳色的個性類別,更在演出時增加燈光、特技的變化效果,豐富觀眾視覺感官。由於張德成本身即擁有過人的繪畫天份與書法能力,他的影偶融合祖父與父親雕刻影偶的方式,所雕刻的影偶以寫實為主,讓觀眾一眼望去即知龍是龍、鳳是鳳,他改良了早期單眼四色的影偶,創造出雙眼十彩的影人;讓影偶更加的寫實、傳神、擁有不失傳統的影偶的生命力,增加演出的可看性。
在劇本方面,張德成創作的劇目雖不離傳統戲劇團圓的結尾,但在情節上多有所做變化;他所寫作的劇目有:《奇巧姻緣》、《三箭良緣》、《-會》、《黃蜂毒計》、《水月洞》、《-之禍》、《恩德配情記》、《東京大空襲》等,以《東京大空襲》一劇為例,演出時間約四十分鐘左右,演出時有水雷聲、戰艦吐煙,飛機火光和煙霧等戰爭場面的呈現,皆為張德成所自創,後來成為東華皮影戲團的特技展現。 從以上來看,無論是劇本的創作或影偶的雕刻,皆是張德成憑藉長年的演出經驗,以及多年以來對皮影戲技藝投入的心血,所累積出來的成果。
-74年(1985),張德成以其實力榮獲了第一屆的教育部薪傳獎,但張先生在-76年(1987)因中風而-於行,退居幕後仍依舊不改其對皮影戲的熱忱與熱愛,-78年(1989)再獲教育部頒選為重要-藝術藝師的殊榮,以六十九歲高齡在高雄縣文化中心從事皮影戲教導的工作;將其皮影戲技藝傳授給下一代的子孫。很可惜的是,後來他長年臥病在床,於-84年(1995)與世長辭。幸而張德成的三個兒子都能克紹箕裘,延續祖先的皮影戲事業,使這項皮影技藝能夠繼續流傳下去,這也是張德成藝師一生當中所樂見的吧!
參考資料 石光生《重要-藝術藝師生命史(I)──皮影戲 張德成藝師》,臺北:教育部,1995。 《民俗曲藝》第4期 ,臺北:民俗曲藝-社,1981年1月、1981年2月。邱一峰《-皮影戲》,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2006年4月20日筆者訪問東華皮影劇團張義國先生之口述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