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古蹟所在縣市:臺東縣
古蹟名稱:新東糖廠
古蹟等級:歷史建筑
建立年代: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
古蹟位址:東河鄉都蘭村61號
【歷史沿革】
都蘭新東糖廠創立於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前身是賴文騫創辦的「制糖會社」,推廣甘蔗契作及生產紅糖,後來供不應求,邀請友人來自高雄望族陳水盤、陳傅兄弟(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家族)前來投資,雙方達成合股契約,成立「東臺制糖合資會社」,資本額5萬日圓,由陳傅擔任負責人。新東糖廠也在日治時期昭和十二年間(1937)開始開工運作,這時候的新東糖廠擁有先進機械設備與采用鐵軌板車輸送,使得產能滿載,所生產紅糖全數銷往-各地,這時候可說是制糖全盛時期。但是好景不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約日治時期昭和十八年(1943),因受到戰亂波及,使得海、陸交通均受到破壞,生產的糖因此失去通路而滯銷,之後次年廠房更受到美軍轟炸而停止生產,員工全部解散,糖廠作業則面臨停擺。
新東糖廠長時間的荒廢,一直到-49年(1960)新竹人黃木水家族,因發現當地種蔗條件良好,便接手糖廠因而修建便成立新東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在-51年完工,恢復了甘蔗契作及生產紅糖,到了-65~66年,甘蔗壓榨量達到了五千六百萬公斤之高峰,在全臺19家紅糖廠中排名第一,其所出產的紅糖也外銷至-,因品質好、風味特殊,為-消費者所喜愛。
1980年代中期,新東糖廠一時成為全國唯一的紅糖制造工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工資巨幅上揚,農業勞力嚴重流失,造成很多的紅糖工廠紛紛關廠歇業。苦撐了一段時間,新東糖廠面臨市場的劇烈轉變,也在-80年(1991)壓榨期結束後(3月29日),決定停止繼續生產。
新東糖廠閑置數年後,由於「Si Ki木雕工作室」的進駐,因而吸引藝術家聚集,而廠方將辦公廳和宿舍改為咖啡屋及民宿。而臺東縣政府於-91年(2002)在新東糖廠舉辦「都蘭山藝術節」,頗受各界好評,糖廠因而獲得生機,廠區變身為「紅糖博物館」,將倉庫作為藝術展館,配合假日跳蚤市場來販賣相關藝術作品,為近年來閑置空間再利用的典范,而新東糖廠也在-91年(2002)登錄為歷史建筑。
【建筑特色】
新東糖廠的建筑可分為制糖工廠、倉庫、辦公廳及宿舍等三大部分,像是制糖工廠及倉庫的建物結構都是RC結構,而工廠旁豎立的大煙囪是新東糖廠的地標,且辦公廳和宿舍是木結構的日式建筑。之後隨著木雕工作室的成立,新東塘廠建筑特色不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增添了許多木雕裝置藝術,例如從入口處進到紅糖藝術館里,可看到花蓮阿美族原住民范志民的「風鈴隧道」與漂流木裝置藝術作品;還有原來的糖廠倉庫,現在成了木雕工作室與戲劇排練場和藝術展示空間;這些都是新東糖廠蛻變過後的面貌。
參考資料 姜柷山 《臺東縣歷史建筑導覽專輯》,臺東市: 臺東縣政府,2005臺閩地區古蹟資訊網:-b.cro-a/build/basic.asp?area=臺東縣&kind=&b_no=231&page=4
快搜